万达酒店,心比天高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万达酒店发展公司近日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最高可能达9.3亿港元。
主要原因,是四年前出售芝加哥项目,计提了9.84亿港元的减值亏损。
这或许是“历史遗留”项目的影响。但再翻看万达2023的年报,盈利下滑也很显眼:
2023年盈利1.9亿港元,同比下滑接近18%
万达酒店近年来,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上月底,其国际对手万豪的一则招聘启事在业界引起关注:
上海外滩瑞吉酒店(原万达瑞华酒店)正在寻找新任总经理。
也就是说,万达酒店在出售该酒店半年后,也失去了其运营权。酒店的新业主,新加坡金鹰集团,选择将品牌更换为万豪瑞吉。
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毕竟即将接管的万豪瑞吉,正是当初万达瑞华力图对标的国际品牌。
但业主用脚投票,并不出奇。
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23年,万达酒店整体RevPAR是279元人民币
同期,万豪中国酒店RevPAR是82.77美元,约合592元人民币
每个地产商都有一个酒店梦,万达集团也不例外。
自2007年王健林推出“万达酒店及度假村”以来,已衍生出“瑞华”、“文华”、“嘉华”等多个子品牌。
不过,地产商入局酒店业,想要塑造出市场认可的品牌并不容易。
就在其酒店业务创立十年之际,万达和融创、富力三方还进行了一场“世纪交易”:
万达将77家酒店卖给富力地产,又将13个文旅城卖给融创。
这两项的交易总额达到637.5亿元。
如此大手笔的交易,客观上帮助万达“大幅减少负债,收回巨额现金”。
彼时,这77家酒店的酒店管理合同,并未因为交易而生变。
据界面新闻报道,2022年,富力地产亏本600万卖掉北京富力万达嘉华酒店100%的股权,交易对价5.5亿元。
融创这边,也极具戏剧性:
2021年,融创宁愿赔付1.33亿,和万达终止了合作,将旗下西双版纳、广州、成都等城市的20余家酒店,转到和华住集团合资创立的永乐华住进行管理。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产酒店陆续抛售转手,也对其自主品牌的发展造成影响。
在经历了上述高端酒店资产出售后,万达在2018年初又启动中端酒店战略,推出万达美华酒店,并宣布了五年700家酒店的扩张目标。
然而,目前官网所公开的数据显示,万达美华酒店不足50家。
开局声势浩大,结果却是虎头蛇尾。这是为何?
一般情况下,国内地产商大多通过合作、引入和合资方式,与国际酒店品牌合作,以孵化自有品牌。
万达也是如此,先和国际酒店集团合作,在积累了品牌运营管理经验后,万达酒店开始尝试培育自主品牌,想要“自立门户”。
然而,在规模、内容和平台建设方面,万达酒店与酒店业的巨头相比仍有差距,品牌优势也不及国际品牌。
另一方面,万达酒店近年来不得不做“瘦身运动”。
从国内到海外,不少酒店都换了别人家的牌子,而且经常是换成了万豪的品牌。
万达旗下的瑞华和文华酒店,尽管投资巨大且装修豪华,如今却也逃不过改头换面的命运。
当前,地产酒店进入存量交易的高峰期,一边建酒店,一边卖酒店,逐渐成为“日常”。
但能形成显著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地产酒店品牌,并不多见。
万达酒店,下一步将走向哪里?
一切仍是未知数,但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