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要用服务拉满“情绪价值”
关末
热门场馆一票难求,景区景点人潮涌动,演出活动开票“秒光”……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酒店、机票搜索热度均同比上涨20%以上,入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增长了1倍。
文旅消费“热辣滚烫”,市场亮点迭代更新。有的主打国风,顺着课本里的古诗词去“打卡”,在非遗手艺里领略新中式的魅力。有的主打时尚,玩转桨板漂流、低空飞行等户外项目。有的松弛感拉满,三五“搭子”爬山赶海,看日出日落。总体来看,文旅消费自主性提升、下沉感明显,除知名旅游城市外,各色小城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探访,比如到贵州榕江看一场“村超”,到淄博、天水寻味美食,跟着热播剧去阿勒泰、尼勒克看看等等。
文旅市场何以一年更比一年红火?一则,生活水平拉高精神追求,眼下旅行呈现明显的社交化趋势,人们从多渠道、多平台获得丰富立体的文旅资讯,更能激发“心之所向”。另一方面,旅游早已从以前的“出门犯愁”、反复计划,变成了现在的“说走就走”。随着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已从过去的“奢侈消费”转变为日常休闲活动。在提升硬件之外,各地也在服务升级上“卷”出新高度。减免门票、发消费券,取消场馆预约、延长开门时间,丰富演出供给、挖掘美食民俗……某种程度上,文旅市场的热度,折射着国家发展的成色。
文旅热,消费兴。国际经验显示,当一国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迅速进入扩张时代。就我国而言,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的过程中,新型文旅消费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当游客在休闲过程中的多场景、多业态消费更加普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也愈发强劲。以北京为例,仅从线上端口统计,去年平均每一笔郊区住宿订单可拉动合计2.38笔平台全量消费订单。如何延续和扩大这份消费潜力,值得更深入的思考探索。
当然,暑期文旅消费虽火,也暴露出一些痛点堵点。比如,热门场馆供不应求,黄牛锁票等导致游客出行规划困难、挫伤热情;配套设施不足,一到节假日期间,景区拥堵、停车难、吃饭难问题频现;管理参差不齐,类似于大门离景区太远、摆渡车绕来绕去等细节问题严重影响观感,等等。特别是不少新晋“网红小城”,若是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跟不上流量热度,“泼天富贵”也会很快归于沉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下相当大的功夫。
有人说,今天的旅游已不再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移动,而是一种融入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过程。由此观之,除了以资源优势、文化传承、科技应用为“文旅+”赋能,提供更多体验感受、“情绪价值”当是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所在。完善服务体系、丰富个性化供给,更精彩的故事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