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今年已接待35万游客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钟鼓楼下,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这边是孩童在追逐嬉戏,爽朗的童声回响在广场上空;那边是上下翻飞的空竹、五颜六色的毽子、数米长的彩绸,拼成一幅极具老北京特色的生活画卷,也为古老的景致增添了无限活力。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钟鼓楼探访,这处熠熠生辉的古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向人们讲述着关于“时间的故事”。
“时间的故事”展可虚拟击鼓撞钟
北京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北端起点,也是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5世纪,相互守望了七个多世纪,见证了北京的历史,是北京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此前,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期间,钟鼓楼做了部分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分别对钟楼外墙进行了替补修缮,对鼓楼一层、钟楼一层都进行了现代设施拆除及恢复历史原貌的修缮,鼓楼保护修缮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据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介绍,钟鼓楼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古建筑本来的样貌。
在活化利用方面,钟鼓楼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用科技手段赋能历史文化,带给人全新的体验。在2022年,鼓楼一层推出了“时间的故事”主题展,运用科技手段融入大量中轴线相关的元素。在“北京时间”展厅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观众可以选择收听清代乾隆京城图中不同位置的钟声,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中心券洞内,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上演沉浸式光影秀《共鸣》,观众可体验四重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计时报时运行机制,回溯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故事。
VR体验活动沉浸式介绍历史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份,在钟楼、鼓楼同时推出了VR的体验活动。其中,钟楼的VR体验主要侧重介绍《山海经》,而鼓楼的“中轴奇妙夜”VR沉浸体验则主要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借助VR大空间技术,以更恢弘震撼的视角、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
古时,人们通过“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如今,震撼人心的击鼓表演也十分值得期待。为了让游客深入了解“暮鼓晨钟”,在鼓楼二层,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之间,会有七次击鼓表演。隆隆鼓声中,仿若叩开了历史的大门,与时间对话。除了一系列活动和展览外,钟鼓楼还推出了丰富的文创产品,在钟鼓造物社里,产品琳琅满目,供人随意挑选,丝巾、文化衫、茶具、鼓楼“护照”……各类文创周边应有尽有,均融合了钟鼓楼相关的文化元素。
今年接待量已达35万人次
李荫心介绍,在开展修复保护工作并推出系列活动展后,钟鼓楼的游客数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2022年8月,由于举办了“时间的故事”主题展,单月游客的参观量达到了25000人左右。2023年,钟鼓楼接待量将近42万人次,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60%左右。“而今年的接待量到目前为止已有3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的数量目前也已经有两三万人,这也得益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在拥抱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李荫心说。
钟鼓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其存在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中国传统建筑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活化利用也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关于后续针对钟鼓楼的保护利用,李荫心表示:“关键就是要做好建筑和文物保护。申遗成功后,我们也会提高对文物的挖掘、历史的传承以及钟鼓楼周边的民俗风情的研究。后续,我们将围绕钟鼓楼陆续开展相关活动,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会开展科普活动。9月底,钟鼓楼广场还将举办论坛活动。在国庆期间,缤纷的国风市集也将热闹开市,希望给市民和游客送上更多精彩。”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实习生 杜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