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波兰,追忆波兰往事

前言

(本图文均为原创,谢绝转载)为什么去 波兰 ?也许是那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也许是那里神秘莫测的气质,也许是那里没有摩肩擦踵的游客,也许是那里忍辱负重的过往。 克拉科夫 , 波兰 的故都。瓦维尔城堡为 波兰 历届国王的宫殿, 瓦维尔教堂 是国王加冕和安葬之地,

在此可远眺 克拉科夫 老城,这是 波兰 少数躲过战争炮火轰炸的城市。

老城中心是 欧洲 最大的中世纪广场,

广场东侧矗立着神圣的圣母大教堂,不论是下午、黄昏、傍晚还是黑夜都散发着迷人味道,

大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天蓝色和金色交替使用,数不胜数的壁画和雕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如同 欧洲 的大多数中世纪广场,老城广场成了艺术与休闲的完美融合之地,不论你是谁,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维利奇卡,以盐矿闻名,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下世界,满是让人惊讶的文化景观,而这里的每一样物件,不论是教堂内的枝形吊灯,还是数不胜数的浮雕或雕像,都是由岩盐手工雕刻而成。

二战时, 波兰 被 德国 占领,奥斯维辛则沦为纳粹实施种族灭绝恶行的中心,这里的每一样实物、模型、文字或照片,无不在向你控诉着人类最惨无人道的一面。

二战期间, 波兰 的大多数城市,都未能躲过炮火的轰炸。首都 华沙 ,居民们用数年时间,将一片废墟的老城,重建修复回原貌,堪称人类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在 华沙 老城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英姿飒爽的美人鱼雕像,它是 华沙 的象征,寄托着 波兰 人民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而小小的无名烈士墓,表达着 波兰 人民对于先烈的追忆,对于如今幸 福安 定生活的珍惜。

加入欧盟之后, 华沙 的经济快速恢复,市中心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而充满了浓郁苏联风情的科学文化宫,则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见证。

同样成为废墟的还有 弗罗茨瓦夫 ,如今它已经被完全修复,色彩斑斓的老城,迷人而充满活力。

教堂岛, 弗罗茨瓦夫 最古老的区域,庄严而神圣之地。

遍布全城的小矮人,是 弗罗茨瓦夫 的标志,它们安静的躲在城市的角落,等待你意外的发现。

格但斯克 ,另一座从废墟中重生的城市,俯瞰那一片片红瓦屋顶,他们似乎在诉说着自己往昔的繁华和今夕的繁荣。

远离这些热闹非凡的 大城 市, 波兰 还有不少逃过战火浩劫的小城镇。托伦,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

以姜饼闻名于世,它是 波兰 哥特式小镇的典范。

扎莫希奇,一代将领的理想城市之梦, 波兰 文艺复兴小镇的典范。

卢布林 ,

波兹南 ,

索波特,

虽然只是匆匆而过,但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波兰 的精华,还远远不止以上那些。 马尔堡 ,条顿骑士团的驻地, 欧洲 中世纪砖制城堡的杰出代表。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天主教徒的朝圣圣地,重现了耶酥受难以及圣母玛丽亚的生平。

弗罗茨瓦夫 百年厅,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维拉努夫宫, 波兰 的 凡尔赛 宫,

虽不及 西欧 宫殿那般金碧辉煌、雍容华丽,依然有让人惊喜的杰作。

波兰 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的故乡,周末时分,在 华沙 偌大的肖邦公园内,数不清的情侣、家庭安静地聆听着优美的露天音乐会,在这里,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安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文艺复兴式的理想城镇

飞机落地 华沙 国际机场时,已经是比原定到达时间晚了约20小时。本以为会因此错过扎莫希奇,没想到两小时后,我已经坐上了从 华沙 前往扎莫希奇的最后一班小巴。这座 波兰 最独特的小镇,即便远离各大主流旅游热门城市,依然坚定不移地跻身于我的旅行计划清单之上,如今总算亲眼得见。

到达扎莫希奇之时,天空飘起了细雨,大风中夹杂着雨点,如同一双巨人的手拍打在身上,让人体味到一股深秋的刺骨寒意。扎莫希奇虽然地处 波兰 南部,但纬度仍有50度之高,与我国 内蒙古 的 额尔古纳 右旗相当,竟比 黑龙江 、 内蒙古 大部分的城市纬度还要高,所以即便是在夏天,当阴雨来袭之时,这里的气温也仅仅只有10度出头,活脱脱的一雨变深秋。汽车站附近有公交车会前往老城城门,不过一般1-2小时才只有一班,好在这里离老城也只有1-2公里的路程,步行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要与寒风苦雨作战,对于刚从蒸笼盛夏而来的人士,难免不了一番瑟瑟发抖了。

扎莫希奇整个老城区于1992年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描述其为“以 意大利 的‘理想城市’理论为雏型,是16世纪晚期文艺复 兴城 镇的完美范例,完美地保留了16世纪末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城镇的最初风貌和要塞堡垒,与此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充分体现 意大利 与 中欧 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物。”

如果不了解扎莫希奇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我相信你是很难真正理解扎莫希奇的文化遗产价值的。我们首先还是得从这座城市的主人——杨•扎莫斯基说起。杨•扎莫斯基于1542年出生于扎莫希奇附近一个名叫Skokówka的小镇,他先后前往 斯特拉斯堡 、 巴黎 和 帕多瓦 游学。当时的 意大利 已经处于文艺复兴盛期,人才辈出,人文主义思潮对于杨•扎莫斯基艺术才华和科学素养的影响颇大。学成归国后,他凭借自身过人的管理和军事才能,深受国王器重,几年之内便晋升为 波兰 王国的首相兼军事统领,成为全 波兰 最富有的权贵。当时的 波兰 王国处于从雅盖洛王朝向 波兰 —立陶宛联邦 共和 国自由选王时期过渡的阶段,也是国内大贵族强势崛起的时期,杨•扎莫斯基成为 波兰 王国内仅次于国王的重要人物。随着职位的升高,他的财富呈现惊人的积累,据称到他去世之时,他已经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百个村镇资产了。

杨•扎莫斯基38岁时决定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镇,他希望这座小镇能成为一座现代化城镇、一个家族聚集地、一座坚固堡垒、一个重要的文化、宗教和贸易中心,因此聘请了 意大利 帕多瓦 的著名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贝尔纳多•莫兰多来设计这个小镇。莫兰多摒弃了中世纪时期按照 罗马 军营方式设计的封闭长方形传统模式,而是以 意大利 城市设计师们梦想的文艺复兴式理想城镇理论原则为蓝本来设计该城。

莫兰多将小镇设计成为带有碉堡的五边形结构,城市整体规划与人体形成巧妙的关联性,与维特鲁威人比例的理论相一致。古 罗马 的杰出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达· 芬奇 则根据书中的描述,画出了经典传世的维特鲁威人素描图。如果说你没有听说过“维特鲁威人”这个专业化的术语,那么你一定不会没见过达· 芬奇 这张举世闻名的素描图。

我们可以从一张17世纪的扎莫希奇城市规划图中找寻到莫兰多的城市规划及设计思路。

莫兰多设计的规则网状街道跟 罗马 城市的布局模式类似,在两条主道周围交织出若干平行的街道,这些街道都汇集于正方形的**广场(图示D),**广场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小型广场(图示E、F)环绕。城西偌大的区域是城市宫殿(图示A)所在,它可以看做是维特鲁威人体的头部,连接宫殿和城东7号堡垒的主街道对应人体的脊椎,扎莫希奇主教座堂(图示B)和扎莫希奇学院(图示C)分别对应人体的两个肺,心脏的位置自然留给了最为核心的**广场了,而四角的防御性堡垒则对应了人体的手臂和双脚。在最初的设计中,杨•扎莫斯基本打算只允许 罗马 天主教徒在此定居,但扎莫希奇处于 卢布林 — 利沃夫 和 克拉科夫 — 基辅 这两条传统贸易路线上的优越地理位置,让他意识到不能失去贸易经济,因此他允许其他民族优秀的商业人才留下,其中就包括 亚美尼亚 人和犹太人,他们均在城镇中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立区域和独立教堂。在 利沃夫 手工工匠们的不懈劳动下,扎莫希奇最初设计的城市规划框架在齐格蒙特三世统治时期终于被建筑填满。

扎莫希奇城市堡垒在建成后就持续发挥着保护城镇的重要作用。1648年,堡垒第一次挺过了哥萨克人和鞑靼人的入侵考验。1656年, 瑞典 人大举入侵 波兰 ,扎莫希奇、 格但斯克 和琴斯托霍瓦成为仅存的三个没有被 瑞典 人攻下的城镇。随后的数个世纪中,虽然城镇屡经修葺,还增添了许多巴 洛克 风格元素的装饰,但文艺复兴式的整体框架未曾改变或受到破坏,小城甚至躲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袭击,完整保存到现在。

如今,扎莫希奇已经获得了“文艺复兴明珠”和“北方的 帕多瓦 ”两项美誉,小城内保存完整的老建筑被粉刷上了鲜艳的色彩,民宅外墙留存数量不多的灰泥装饰传达出了文艺复兴风格所钟爱的简约古典式审美,散发出与巴 洛克 时期装饰浮夸和躁动截然不同的韵味。扎莫希奇远离主流游览路线,即便是在夏日,相比与 欧洲 其他地方,这里也显得相当冷清,但钟情于简约古典文艺复兴风格小镇文化的旅行者,这座安静的小城也许会成为一个适合你的目的地。

二、漫步扎莫希奇

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终于停下来了。由于在 北京 的航班延误了整整一天,因此留给我闲逛扎莫希奇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天,好在小镇本身也不算大,在市政厅楼下的游客服务中心领取一份免费的城市导览地图,按照地图推荐的路线漫步老城,欣赏和解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无疑是最佳游览方式。

游览的起点是**广场,它是扎莫希奇的心脏,也是16世纪时 欧洲 最宏伟的广场之一。广场呈正方形布局,边长有100米,两条主要大街如同坐标轴中的x和y轴一般相交于**广场的中心原点:x轴大街连接西侧的城市宫殿和东侧的7号堡垒,是整座城市的代表;y轴大街则串起了城市内的三座广场:Wodny、Solny和**广场,这三座广场在古代都曾是繁华的贸易市场。

古往今来,**广场都是城镇大事件的聚集发生之地。1994年,扎莫希奇一位名叫Paweł Dudziński的艺术家,在剧院演员的帮助下,于**广场及周边街道的地面之上,绘制了一幅名叫Amritha的画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作。

很不幸的是,我正好遇上了**广场被征用的时刻,因而无法拍摄到空旷广场上那些优美建筑的身影了。**广场四分之一的区域搭建起了沙滩排球的比赛场地,一大早运动员们已经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波兰 人很喜爱和擅长排球运动,世界杯排球赛首届比赛就是在 波兰 举办的,而沙滩排球作为排球运动的分支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纳入奥运会项目之中, 波兰 也有许多城市参与举办过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

**广场最醒目的建筑是市政厅,建于1639-1651年间。市政厅塔楼高52米,前方还有一座巨大的扇状双楼梯,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它们与市政厅主体建筑的风格有些差异。没错,这两部分结构均是在18世纪后期才增建的,它们表现出的是当时风靡全球的巴 洛克 风格特征。但是,建筑师采用的是棱角分明的设计,因此并没有破坏原建筑古典式的整体氛围,反而赋予了其锦上添花的优美观感。

市政厅主体建筑虽然看上去如同其他文艺复兴建筑般具有完美和谐对称的比例,但实际上建筑的左侧部分是要比右侧部分宽上130厘米的,不过即便它并没有满足数学意义上的精确性,但这样的差异对于普通的游人来说无疑也是很难察觉出来的。夏天的正午时分,会有号手在塔楼顶吹响号角,据说杨•扎莫斯基不喜欢 克拉科夫 ,而 克拉科夫 的号手会朝四个方向吹号,因此特立独行的他禁止号手朝城镇中心方向吹号,这使得号手只朝三个方向吹号的习俗流传至今。

细心的你也许还会发现市政厅并非跟一般 欧洲 城镇的市政厅一样位于广场中心,原来杨•扎莫斯基不想让市政厅抢了他城市宫殿的风头或着挡住他远眺的风光,特意要求建筑师将市政厅建到了广场的北部。市政厅旁边有五栋色彩斑斓的建筑,它们是老城装饰保存最完好的民居,被称作 亚美尼亚 人故居。

绿色的房子是韦尔切克故居,主人曾是城市顾问杨•韦尔切克,外墙转角处还保存有当年的灰泥装饰:朝广场一侧的上部装饰描绘的是施洗约翰正在为耶稣洗礼,施洗约翰是杨•韦尔切克的主保圣人;下部是两个盾形纹章,有人物的是扎莫希奇盾形纹章,描绘地是拿着三支长毛的 圣托马斯 形象,另一个是扎莫希奇统治者斯坦 尼斯 瓦夫的盾形纹章;朝市政厅一侧描绘了圣母 玛利亚 和福音书作者 圣约翰 的形象,还有房子主人的名字。黄色的房子是Rudomicz故居,主人曾是Bazyli Rudomicz,他是一名律师、医生、作家,同时也是扎莫希奇学院的教授兼校长,这栋房子上没有人物装饰留存。

红色的房子叫天使之家,主要得名于外墙上大天使加百列的浅浮雕装饰。在天使上部的葡萄藤下有一只被降服的巨龙,两侧是站立着的雄狮,在西方,龙一般象征着邪恶,而 狮子 则充当保护神的角色。蓝色的房子叫夫妻之家,也是得名于外墙上一对男女形象的装饰。据说房子的男主人不堪忍受妻子的碎碎念和吵闹,指控她实施巫术,结果妻子被处以火刑。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扎莫希奇确实曾多次进行过女巫审判。最后一栋房子叫圣母之家,同样得名于外墙上圣母与圣子的浅浮雕装饰,他的主人是一名 亚美尼亚 裔商人,可惜由于外墙搭上了脚手架,正处于修葺状态,因此无缘见到这栋房子的外貌。如今,前四栋房子已成为扎莫希奇博物馆所在地,第五栋则变成了美术学校。广场南侧市政厅正对着的一栋粉红色房子是莫兰多故居,这座城市就是由这位 意大利 人设计建造的。房子的外墙上还保留着灰泥装饰性图案,古老的大门也依然如故,不过如今这栋房子已经变为一家餐厅了。

广场西侧一栋有人物雕像的房子是林克故居。这栋房子有着迥异于周围房屋的红砖外墙,相当醒目。窗户上的两尊人物雕像属于巴 洛克 风格,左侧是身着轻钢盔的 罗马 智慧和技术工艺之神密涅瓦,右侧是披着 狮子 皮的 罗马 战神赫拉克勒斯。房子的主人杨•林克是一名炮兵少校和建筑师,窗户下的盔甲及武器装饰及两尊人物装饰都可以反映出他的身份特征。

离开广场朝西走,可以看到矗立在Akademicka大街上的神学院,于1640年由Katarzyna Zamoyska创立。神学院外墙上装饰有六根巴 洛克 风格的 科林斯 式壁柱,与底层的壁柱一起,在视觉上加强了整体墙面的垂直观感。

与神学院相隔不远的是扎莫希奇学院,它四周的外墙被粉刷成了纯白色,几乎无任何装饰。学院创建于1595年,是 波兰 —立陶宛联邦 共和 国内第三所高等教育学院(前两所分别是 克拉科夫 和维尔纽斯大学),教育水平曾居全国之首,名扬海内外。不幸的是,在 奥地利 占领扎莫希奇时期,学院于1784年正式永久关闭。后来,这里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现在成了三所学校的校园。

扎莫希奇学院西侧正对着的是老路贝斯卡城门。

城门上的浅浮雕描绘的是 波兰 之母的拟人化形象,只见她优雅地坐在王座之上,手里擎着展开双翅的雄鹰(市政厅门口也有一个雄鹰雕像)。城门左侧是杨•扎莫斯基的拉丁文题词:“欢迎您,赐予我生命的祖国 波兰 !我们筑起城墙,我们献出生命和鲜血,誓要保卫国土!欢迎您,高贵与自由的 波兰 母亲!”城门右侧的题材来自扎莫斯基家族的后人:“这座城门由杨•扎莫斯基建造,他是 波兰 王国的首相和最高军事统领!”城门内部现在已经成为一家餐厅和画廊的所在地。

城门前几棵树下掩映着的是护城河掩体建筑。这个位置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护城河所在,五边形的掩体原先位于护城河底,掩体内设有调节水位的阀门,东西墙还各架设有两只炮台,成为城堡的防御体系之一。这是城墙四周仅存的一处掩体建筑了。

从老城门旁的街道返回老城内,远远地就能望见矗立于城西的偌大建筑,它就是扎莫希奇城市宫殿了。它曾是杨•扎莫斯基及其继承者的寓所,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从城市宫殿的塔楼上可以远眺整个城镇的风光,如今这里成为城市法院的驻地。

城市宫殿的斜对面是宏伟的扎莫希奇主教座堂,同样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杨•扎莫斯基家族均葬于此地。教堂始建于1587-1598年,但装饰工程直到1630年才最终完成。俄国占领 波兰 期间的1824-1826年,君士坦丁大公爵下令拆除了建筑外部的不少装饰物,并移除了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纹章及碑文等。大教堂西立面的顶部山墙带有优美的涡卷形装饰,下部的多立克式壁柱和圆拱形窗户及大门则更具古典风格特征。

教堂内部的装饰给人以相似的印象:下面部分有着维特鲁威的装饰风格——殿与殿之间的拱廊由按照古典顺序排列的基柱支撑,与之相连的穹顶上通过用灰泥材料制作的抽象几何图像装饰来模仿拱肋的样子。这种非古典主义的装饰,经常被北部 欧洲 的艺术家们运用,直到约1640年,这种风格被 波兰 的许多教堂所采用。然而古典主义化的时尚很快就会在 波兰 占据了主导地位。巴 洛克 风格的主祭坛前立有一尊奢华的银制壁龛,呈现出洛可可风格特征。教堂旁边的钟楼高47米,建于1755-1775年间,楼内的三个大钟分别取名为Wawrzyniec、Tomasz和Jan,其中Jan重达4.3公斤,是 波兰 最大的钟。夏季,可以登上钟楼,远眺扎莫希奇老城,不过这里的视野算不上好,因为钟楼还不够高,切记老城方向要下午才顺光。

从教堂钟楼下来后,来到城西南的角落边,可以发现一栋纯白的古典风格建筑,它是原来的武器库,现在是兵器博物馆。

从兵器博物馆返回老城途中,会经过什切布热申城门,因为前往什切布热申和 克拉科夫 的行人会从这个方向出城,所以得名。它建于1603-1605年间,是一栋三轴两层的建筑,与其他城门样式迥异。

从城门出城后,在城南还能找寻到圆形大厅的身影,不过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有前往,而是继续沿着老城的街道参观其余的老建筑。沿着大教堂朝东走一个街区就能来到Wodny广场,周围矗立的老房子中有一间曾经属于杨•扎莫斯基的秘书,还有一些民居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

广场南侧一栋颜色鲜艳的建筑是圣克莱尔修女院及教堂,始建于1696年,小巧的教堂外立面呈现出清爽简洁的文艺复兴式风格,山墙两侧的优美涡卷式扶壁后来广泛流行于巴 洛克 式教堂的外立面。这栋建筑曾先后被圣克莱尔修女会、圣方济各会修士及仁慈姐妹修会使用,后又多次易主,如今是州立音乐学校的所在地。

继续朝东前行,就能来到位于城东南角的 圣尼古拉 斯教堂。教堂建于1618-1631年,原先是 希腊 东正教教堂所在地,不过后来同样是数次易主,教堂的外观也跟随着发生了不少变化。教堂的大门仍旧保持其最初的文艺复兴式风格,但其后的塔楼已是典型的巴 洛克 风格了。

爬上教堂旁边的城墙,还可以获得不错的观景视野。

返回老城,教堂北边的街角有一栋白色的建筑,称作**之屋。细心的你应该很容易就会辨识出它与其他民居不同的风格,这栋建于1910-1911年间的现代化建筑采用的是当时风靡全 欧洲 的新艺术风格装饰,它也是扎莫希奇当时第一家配备电力和**供暖系统的房屋(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里无疑成为当时社会名流的聚集之地。

继续来到城东,便能见到圣方济各会教堂那庄重的建筑身影。教堂由托马斯•扎莫斯基始建于1637年,曾经是扎莫希奇最大的教堂,也曾是 波兰 最大的教堂之一。跟其他教堂一样,这座教堂同样没有摆脱数次易主的命运,圣方济各会修士们直到200年后的1993年才重新入驻教堂。不过,教堂原有的装饰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入口处巨大的 科林斯 式壁柱还能唤起人们对于其辉煌往昔的零星回忆。

教堂与对面公路边的老洛斯卡城门遥相呼应。城门建于1600年,同样由贝尔纳多•莫兰多亲自设计。城门顶部的浅浮雕人物装饰描绘的是基督和 圣托马斯 , 圣托马斯 是扎莫希奇城市的守护圣徒。两侧各有一个带有三矛标志,象征着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纹章。浅浮雕下的一段拉丁铭文写道:“击退所有敌人的猛烈攻击,战胜罪恶、地狱和死亡!”下方还有一段铭文,写道“1580年, 波兰 王国伟大的首相建造了这里,并且取名为新扎莫希奇!”

毗邻老城门的是壮观的7号堡垒,它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庞大防御工事。堡垒成半圆弧形,使得守军可以把火力集中在堡垒前的区域。

扎莫希奇老城北部是原来的犹太人聚集区。1588年,犹太人开始定居于此,到19世纪中叶犹太人曾占到全镇人口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犹太人口数量突破1万 大关 ,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丧命于德军的大清洗过程,很多被葬于城南的圆形大厅。犹太教堂是犹太区的核心,始建于1610年。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摧毁,只留下了少部分物件,现在看到的是1960-1970年代重建后的样子。

沿着犹太教堂朝西,穿过老城三大广场之一的Solny广场后,在扎莫希奇学院 东北 角可以找寻到始建于1680-1686年间的圣 凯瑟琳 教堂的身影。

至此,我已经参观完了扎莫希奇老城内大部分重要建筑物,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我仅仅只是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他们的外观,没能入内细细品味,稍有遗憾。

三、你所不知的卢布林

卢布林 其实是个历史很丰富,很有意思的城市,但因其未列入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而被我PASS掉了。不过从扎莫希奇到 克拉科夫 ,我选择在 卢布林 转车,利用中间几个小时的时间,打算去看看这座城市究竟长什么样,结果还蛮出乎意料的喜欢。 卢布林 自古便处于 东欧 的贸易路线之上,直到1317年,国王赋予的城市贸易自治特权才使得 卢布林 正式城镇化。1341年, 卢布林 城堡开始修建,城堡内高耸的 罗马 式风格的圆柱型塔楼保留至今,是 卢布林 城内保存至今的最古老建筑。

发生在 卢布林 土地上最重要的大事件无疑是 波兰 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结为联邦了。 波兰 立陶宛联邦在1386年就已形成,当年立陶宛大公国的君主瓦迪斯瓦夫•雅盖洛迎娶 波兰 王国公主,使得立陶宛成为 欧洲 最后一个接受天主教的国家,并开启了 波兰 —立陶宛的雅盖洛王朝统治时期。1569年,雅盖洛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促成了两国的正式联盟,并推行选举君主制,从此 波兰 与立陶宛的历史进入自由选王时期,而两国的联合声明就是在 卢布林 签署的。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使得 卢布林 从 波兰 一个边境小城一跃成为大国的核心城市,处于 克拉科夫 与维尔纽斯贸易路线上的优越地理位置让 卢布林 很快跻身全国的商业中心之一,经济飞速发展。 波兰 和立陶宛联合之后,瓦迪斯瓦夫•雅盖洛国王出资在 卢布林 城堡区域修建了一座圣三一礼拜堂,内部由 鲁塞 尼亚画家于1418年绘制的湿壁画装饰。瓦迪斯瓦夫成为 波兰 国王之后,将自己的祖国(立陶宛)按照拉丁礼仪实行了基督化,但由于他本人是在东正教环境成长起来的,所以仍然钟爱于拜占庭风格的装饰元素。因此你会在圣三一礼拜堂内部发现 罗马 天主教哥特式建筑架构与 罗斯 拜占庭东正教装饰元素的巧妙融合,成为东西方基督教艺术融合的代表,尤为珍贵。

礼拜堂内部的湿壁画中,除了宗教场景之外,还有两幅展示瓦迪斯瓦夫国王的画作,一幅是瓦迪斯瓦夫骑马像,另一幅是圣母、 圣尼古拉 斯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大帝向坐在宝座上的耶稣引荐跪着的这位 波兰 —立陶宛君主,这是国王生涯中仅存的描绘自己的画作。城堡区域除了 罗马 式塔楼和圣三一礼拜堂外,其余的部分均在 波兰 灭亡的18世纪时被拆毁。如今外观被粉刷成纯白色的城堡建筑是于1824年仿照哥特式建筑元素而修建的,由于是修建于近代,因此又把它称作新哥特式风格。城堡现在是 卢布林 博物馆所在地,内有Jan Matejko绘制的著名画作《 卢布林 联合》。

走出 卢布林 城堡后,从左前方的一个狭窄城门处可以进入到老城区,这个城门叫做格拉兹卡城门。

城门原来是犹太区的入口,也是基督教世界和犹太教世界的分界线,因此又被称作犹太城门。它是老城的两 大城 门之一,跟城墙建造于同一时期。起初,这是一个带圆顶的高大建筑,不过在18世纪末期被重建成为如今所见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城门上的MDCCLXXXV字样代表建造日期,镀金装饰中的SAR字母代表“国王斯坦 尼斯 瓦夫· 奥古斯塔 ”。继续前行,在你左前方可以看见一处开阔的广场,地上还布满遗迹,这就是老教区广场了。

广场的名字来源于此前矗立于此的圣米迦勒教区教堂,在19世纪教堂因为质量原因被拆除之前,这里还不曾是个广场,你可以从广场上矗立着的一个青铜复原模型感受到教堂当初的宏伟壮丽。广场紧邻城墙,处于城里的高处,可以凭栏远眺不远处白色的 卢布林 城堡。

漫步老城内,会发现许多亟待修葺的老房子,其中一条街上房子的窗户上贴满了展现世俗生活的寓言画,相当生动有趣。

仔细观察画作才发现,原来这些人物都截取自佛兰德斯著名绘画大师老勃鲁盖尔的经典作品《尼德兰箴言》,据说在这幅画中老勃鲁盖尔一共绘制出了112个可识别的成语或谚语,籍此讽刺人类的愚蠢,画作现收藏于 德国 柏林 美术馆之中。

走出老教区广场,沿着刚才的主干道继续前行,很快就会来到城市的**广场。从1317年 卢布林 获得城市自治权起,这座广场便开始存在了。

广场**的醒目位置是原君主法庭所在,由史蒂芬• 巴斯 利下令于1578年修建,是小 波兰 地区的最高法院,曾吸引了大量贵族前来解决争端。贵族们一般会在此逗留享乐数月,他们的到来促进了 卢布林 周边奢华宫殿和庄园的修建。不过腐败的法官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让这里一度臭名昭著。

1795年,国王斯坦 尼斯 瓦夫· 奥古斯塔 (还记得犹太城门上他的名字吗?)下令他的建筑师 多米尼克 ·梅利尼对法院进行重建,这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了。现在这里依然是政府机构驻地,原来的审判室变成了音乐会和会议室。**广场周围是装修各异的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有2、12、18和19号等。一座已经残破不堪的房子叫做 狮子 之屋(9号),因其房檐边装饰的 狮子 雕像而得名。

它所在这条街的深处可以看到搭上脚手架,正处于修葺状态的多明我会修道院教堂。你可以看到它优雅繁复的波浪状山墙装饰,这是具有典型 卢布林 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卢布林 文艺复兴风格流行于16、17世纪初 波兰 南部,融合了 意大利 文艺复兴晚期建筑和尼德兰建筑的特色,一般以华丽的外部山墙和内部灰泥装饰著称。12号房外墙被粉刷成为蓝色,又被称为科诺普尼察家族故居,其外部优美的山墙和风格主义特征的灰泥装饰让其成为老城内装饰最漂亮的老建筑。(风格主义是文艺复兴晚期所流行的艺术流派。)在它旁边的两栋房子也已修葺一新,并被绘上了优美的文艺复兴风格装饰。

老城边缘耸立的一座高塔是圣三位一体塔。

我们现在看到的塔高60米,是由 安东 尼奥·科拉齐于1821年设计建造,呈现出新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塔上有观景台,登上207级台阶后你便能360度无死角俯瞰老城了,可惜由于时间有限,我没能登塔一探究竟。与塔相连的是 卢布林 主教座堂或称大教堂。

它是 波兰 最早一批巴 洛克 风格教堂之一,起初为耶稣会修士使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样貌是二战破坏后原样重建而成的,教堂门口的六根多立克式大圆柱异常雄伟庄重。据说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倒是值得好好欣赏。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 卢布林 曾是独立 波兰 的临时首都和第一届政府所在地。二战期间,希特勒在 卢布林 附近的两座集中营秘密处决了大量犹太人的无辜生命。1944年, 卢布林 成为苏联控制的共产 波兰 国家解放委员会的所在地。

二战后期, 卢布林 老城的许多老建筑都被炸毁,战争结束后工匠们采用 华沙 老城所使用的修复方法重建了老城。虽然漫步老城中,仍能见到不少年久失修的闲置房屋,但从已经修葺一新的老建筑来看,精心装饰、具有 卢布林 文艺复兴风格的特色装饰赋予了老城华丽的外观,倒是着实比想象中更为漂亮,也让我不禁感慨起它往昔的繁华与富丽来。

四、地底别有洞天,维利奇卡盐矿探秘

在 克拉科夫 的几天,基本都是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行程,天气不好的时候会以参观室内目的地为主。位于 克拉科夫 东南方约15公里,一个名叫维利奇卡的小镇地底的一座盐矿就是这样一个无视刮风下雨随便参观的绝佳目的地。

这个盐矿从1250年就开始开采,已经有700年的采矿历史了。1978年,它成为第一批被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2013年该名录上又增加了位于维利奇卡以东30公里处的博赫尼亚盐矿。向游客公开的采矿场位于地下64-135米处,全长约2.5公里,路线极其复杂,因此必须要跟随官方的导览团队才能下到矿井内部。有几条参观路线,最普遍的叫“游客路线”,还有一种是“旷工路线”。“游客路线”会穿过一系列迷宫一样的地下 通道 ,可以看到采矿场遗址上用盐矿制作的各种人物雕像,表达 波兰 神话传说故事的展品,用人偶展示的采矿场景,气势恢宏的地底盐矿大教堂、盐湖等场景。“旷工路线”会让游客换上旷工衣服,参加从采矿到运输、甲烷浓度测试等过程的模拟体验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在售票处购好门票和摄影票之后,排队等待每半小时一次的英语导览团队即可。开始游览前,解说员会发给每个游客一个耳机,当然为了防止你走丢会强调一堆注意事项。如果你事先拿了一份盐矿地图的话,可能才不会被转得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 西北 。盐矿的参观路线在地图中已经标注得很清楚了,可以看下图。

下到矿井第一层(深64米)没有电梯可坐,只能老老实实的走楼梯,楼梯一共有378级台阶,幸好不是上楼梯,不然多少人得哭死哦。

这个楼梯所在的竖井实际上是以前将盐矿运送到地上的升降设备所在地,1635年就已经建成,在蒸汽机和电发明之前,古人是怎么运作的呢?下图可以留给你遐想。

接下来会走过一系列长长的 通道 ,这些 通道 都装上了木墙、木门和木地板,只有天花板是矿井的本来面目。

当然有些地方已经被古人雕琢成了楼梯、拱门的样子, 比如 下图中除了门之外肉眼所及的所有部分都是货真价实的盐矿,别问我为啥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白花花纯盐结晶。

首先来到的第一个大厅是尼古拉斯•哥白尼厅。

哥白尼大家都很清楚,他是 波兰 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据说他于1493年来探访过盐矿,当时他还是 克拉科夫 大学的学生。大厅的**是用绿盐矿雕刻的哥白尼像,于1973年雕刻而成,以纪念他诞辰500周年。只见哥白尼右手托举着地球,左手提着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乍一看一幅容光焕发的女神姿态,也难怪很多文章会把他当某传说中的女神来写了。这座大厅在18世纪中叶就停止采矿了,当时这里被开辟来给马匹拉动升降装置运输盐矿。你可以看到大厅四周都被安装上了木梁,他们是为了防止盐矿大厅顶部坍塌。接下来一个厅叫雅诺维采厅。

这个厅有一组人物及场景雕像,制作于1967年,讲述了岩盐在 波兰 被第一次发掘到的故事。在13世纪中叶,统治维利奇卡的是 克拉科夫 和 桑多梅日 公爵——“腼腆的”鲍莱斯瓦夫,他的妻子是 匈牙利 和 克罗地亚 国王 贝拉 四世的女儿金加公主(雕像中头戴桂冠的人物就是她)。据说她出嫁时,国王允诺给她的嫁妆是一座盐矿,她把她的婚戒扔进了盐矿。嫁到 波兰 之后,金加公主命令工人在维利奇卡开采,居然发掘出了盐矿,更神奇的是她扔出的戒指竟然也在盐矿中被发现。自从 维利奇卡盐矿 的发现, 波兰 从此就再也不缺盐了。作为 维利奇卡盐矿 的资助人,她于1999年被教皇圣若望· 保禄 二世追封为圣徒(注意教皇是 波兰 人)。虽然传说过于玄幻了点,但金加公主确实是史实中存在的人物,相信她也为 维利奇卡盐矿 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一个是燃尽大厅,得名于将整个大厅木梁烧尽的大火,展示了矿井内存在的潜在危险。

因为受力的原因,被开采后的矿洞顶部有坍塌的危险,你可以看到墙上展示的如同火柴棍般被压折的木梁,所以在其他许多大厅你都能见到墙上安装的木梁,以缓解洞顶产生的压力。矿洞内的另一个威胁来自于甲烷,由于它的密度比空气更小,所以一般聚集于洞顶,当它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后,就增加了矿洞易燃易爆的危险。甲烷在古时候的威胁尤其大,因为当时矿洞内并无有效的通风设备,而且当时只能采用油灯照明。大厅内会有灯光秀展示旷工是如何消除甲烷威胁的。接下来是Sielec厅,这里在17中叶时曾经开采出过红铜盐。大厅内展示了许多古时候用于运输盐矿的各种设备和方式, 比如 有图示的木轮车。十六世纪之后,马匹开始在盐矿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下一个厅叫卡齐米日大帝厅。大厅内的卡齐米日大帝雕像于1968年由盐矿雕刻而成,他于六百多年前颁布了针对 克拉科夫 地区采盐业的规范化法令,对于盐矿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厅内还展示了一个十八世纪时期使用的巨型马力运输设备。依靠马匹的力量拉动,重达两吨的矿物都可以从矿底拉上来。设备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垂直滚轴,外边缠绕上结实的绳索,有四条供马拉的牵引臂,还有一个带有转向杆的制动设备。滚轴的两个轮子控制绳子从水平运动转为垂直运动。

继续穿过Pieskowa Skała厅巨大的垂直空间,就会从矿井的第一层下到位于地下90米的第二层来。雅诺维采厅、Sielec厅和Pieskowa Skała厅都是以 波兰 地名来命名的。

下到大厅底部的金加小径(还记得发现盐矿的公主吗?金加就是她的名字),可以看见保存完好的木制输水 通道 。在此,地下的高浓度卤水被收集到大桶或特制的储水缸之中,再通过皮袋或木桶运送到地表。从下图中你可以看到表面布满盐结晶的滚轴装置和木制输水 通道 。

在金加小径底部,有一些1960年雕刻的人物组像,展示了古时候推着木轮车运送盐矿的旷工形象,还有正在加工木梁的木匠和其他忙碌的人物,这些像侏儒一样的人物均是由盐矿雕刻而成。前面的盐水池底丢满了硬币,大家是把这当做许愿池了吗?

接下来到达的是圣十字架教堂。在盐矿工作的旷工大多是天主教徒,他们都冒着生命危险在此劳作,因此盐矿内开凿的许多教堂,这些教堂成了他们心灵慰藉的场所,每天的弥撒仪式都是在各个教堂内举行。

教堂后部的巴 洛克 式圣母子木雕制作于十七世纪。教堂前部的耶稣受难木雕制作于十九世纪,两个损毁严重的圣徒下跪盐雕立于两端。教堂内大部分装饰物由木梁制作,只有支撑圣坛的两根 科林斯 式盐雕圆柱格外引人注目。

走下一段巨大的台阶,便能来到整个地底最气势恢宏的圣金加教堂。站在台阶上俯瞰整个教堂,举目所及之处,除了用于支撑用的木梁外,几乎所有的装饰性物件均为盐矿打造,连灯饰都是由白色的盐晶制作而成,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从1896年开始,在原来的绿盐矿坑基础之上,盐矿内的三位旷工雕刻家前后差不多耗费了70年的毕生心血,才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拥有丰富雕刻装饰的辉煌教堂。教堂的西侧是装饰繁复的高祭坛。祭坛**供奉的是圣金加盐雕(还记得她如何发现盐矿的传说吗),她背后是白色的盐晶石,手里还握着一块发光的盐晶。两侧分别雕刻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怀抱圣婴的圣约瑟,他是木工的主保圣人;另一个是 圣克莱门特 ,他是旷工以及维利奇卡教区的主保圣人。讲坛的一侧还有两尊耶稣受难的雕刻,墙壁上的那尊雕像下还有两个下跪的修士像。

教堂的两面墙上都是巨型的浅浮雕和祭坛雕像,其中的浅浮雕以时间顺序讲述了耶稣生平中有关的一些大事件。右墙(北墙)的第一幅小型的浅浮雕是“ 伯利恒 之路”, 伯利恒 为耶稣的诞生地。右墙第二幅浅浮雕是“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讲道”。据福音书记载,约瑟和马利亚在耶稣十二岁时前往 耶路撒冷 过逾越节,不想却与其失散,三天后他们在圣殿中找到了耶稣,只见他竟然与其他人讨论起了神学问题,侃侃而谈,让人大为吃惊。

浮雕旁边的巨型祭坛雕刻的是“耶稣之心”。

右墙第三幅浅浮雕是“逃往 埃及 ”。据福音书记载,上帝派使者告诉耶稣的义父约瑟,要他们立刻逃往 埃及 ,于是约瑟牵着毛驴,载着 玛利亚 和耶稣,连夜离开了 耶路撒冷 。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