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
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多家单位在景德镇开展系统性考古发掘,首次从产业链视角揭示这座“千年瓷都”的完整基因密码。项目聚焦镇区瓷业、原料燃料、交通网络与多元信仰五大维度,勾勒出景德镇自南宋至近现代制瓷业的动态发展图景。
镇区瓷业发展聚焦于御窑、落马桥、观音阁三个瓷窑遗址。御窑厂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明代早期东围墙、主排水沟及宣德时期落选御瓷堆积的发现,印证了官窑生产制度;首次出土的明代中晚期瓷石遗存,填补了镇区原料加工研究空白。落马桥遗址则串联起元至民国的生产场景:元代高等级仓储建筑、明清葫芦窑与蛋形窑的迭代,印证了民窑生产技术的革新与镇区功能变迁。观音阁窑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将其制瓷历史前推至南宋,明代晚期作坊群展现精细化分工,不同时期产品揭示了民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的生存智慧。
明末原料产区转移催生“高岭—瑶里”双核供应体系。高岭瓷土矿遗址的考古首次揭示露天轮采模式,遗址内深厚的尾砂堆积和大量的淘洗池遗存印证规模化生产。随高岭土转运经济的发展,东埠村随之扩张,在清代中期形成跨古街的村落格局。长明大午坑明矿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其开采早于清代中期。这些发现完整呈现了从原料开采到加工运输的产业链条。
浮梁林区百万担松柴通过建溪水运体系直抵窑场。礼芳水堰、庆福桥及明清码头群的发掘,还原运输智慧:清代码头采用“人”字形青石结构,护岸砌筑技术科学;樟村坞码头出土粉彩瓷片佐证运输线延续至晚清。结合沿岸碑刻文献,完整复原了林业管理、砍伐运输的生态循环体系。
詹家下弄、刘家下弄、狮子下弄三大历史街区考古揭示明清城镇空间逻辑:清代青砖道路遗存显示御窑至昌江的固定运输线,刘家下弄作坊群与排水系统展现生产生活一体化布局。出土的官民窑瓷器及“余庆堂”等堂号款,实证景德镇"官民竞市"的产业生态。
多元宗教遗址见证瓷都的全球化底色:天后宫的出现印证明隆庆年间闽商连接了景德镇和海上丝路;清真寺的出土遗物串联起陆海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泗王庙水神信仰与南昌帮码头经济的关联,揭示内河运输网络对产业的关键支撑。三大信仰空间共同构建起手工业城市的独特精神图谱。
此次考古首次系统揭示景德镇瓷业“原料—生产—运输—信仰”的全产业链形态,实证了其从区域性窑场发展为世界瓷都的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御窑管理制度、高岭土应用革命、运输体系等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全球化贸易提供了关键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