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3548米:2024珠峰南坡攀登记录
“曾经看到这一个个驼包,便会联想它们的主人会是怎样的人。如今,自己成了驼包的主人。突然发现,自己正在成为自己曾经渴望的那群人。祝所有驼包的主人一切顺利。”——写于 加德满都 酒店内,正式出发前
因为热爱,所以一切为梦想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首先明确攀登珠峰,在如今的社会并不是多伟大或者传奇的事情。但也绝不是网络上被玩坏的梗“有钱让夏尔巴背你上山”,“闭着眼都能爬上去”等等。描述负责任的攀登,如实的陈述过程,不夸大不蔑视,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这不是标准的游记,没有完整的时间流水线,这是一篇攀登记录,像是写给2013年第一次徒步EBC时我的一封回信,也像是2016年第一次攀登昆布冰川后我的一次总结。攀登只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慢慢实现的过程,与他人无关。从5300米的大本营至珠峰顶,3548米的落差,约14公里的路线,将近一个月的周期,这是我所爬过的最漫长的3500米也是走过最艰辛的14公里山路。每一米都需要竭尽全力,每一米都需要格外小心。而每一步,都使我距离梦想的高度更近一步。EBC徒步路上,看到一段话,我觉得是对于生活最好的诠释。“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一切为了梦想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昆布冰川,最震撼也最不愿意经过的地方,破碎的冰层就像是经历了世界浩劫一般。但若想从 尼泊尔 攀登珠峰,这便是必经之路。
珠峰南坡6500米的C2营地的夜晚。图片中营地直面8511米的洛子峰和上千米高的洛子壁。夏尔巴们利用夜晚的时间,抓紧向C3,C4营地运送氧气和物资,在洛子壁上形成一条条光带,冰壁上7300米的C3营地清晰可见。我们也沿着这条路线出发,发起最后的冲刺。这对我们而言是一条梦想之路,对夏尔巴而言便是工作的通勤道路,但无论任何人,行走在上面都会付出异常的艰辛和努力。在7000米上,没有任何事情是轻松的。甚至于现在在家里回忆这些片刻,都会觉得寒气袭人,同时又兴奋激动。
从7300米的C3营地前往C4,在洛子壁上有一条清晰可见的道路,这便是我们通往顶峰前最后一个营地的 通道 。紧贴着右侧巨大的冰川直上,正上方是极具压迫感的洛子峰。C3营地就建在洛子壁中间,像是开垦出的梯田一样错落有致的排序。
8600米下撤至8500米“阳台”的路上,当天的日出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之后便被云雾遮挡,狂风起。
站在8690米南峰,对面是海拔8511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此时此刻我却是俯瞰它的状态,放眼四周云层之上八千的众山将我围绕其中,这是一种令人极致震撼的梦幻感,即使现在回忆依旧觉得像是一场梦。(拍摄于登顶返回途中,日出前)
C2-C3的路上,“黄带”下方横切处,回望陡峭的洛子壁,不夸张的说如果在这里路绳脱离发生滑坠那基本就是直下千余米,四分五裂到C2。
著名的“黄带”,位于7800米左右,横切翻过“黄带”区,便可以看到洛子C4营地,之后爬过“ 日内瓦 马刺”(Geneva Spur),很快就可到达珠峰的C4营地,大多数团队会在此稍作休整,天气允许当晚便会出发冲顶。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洛子壁,图片左侧为洛子峰C4营地,海拔7850米左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远古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壳的褶皱,面对自然原始的力量,即使坚如 磐石 依旧被轻松撕碎翻转。
十米高的垂直冰墙,这也是破碎的昆布冰川最后一处难点,翻上去再走个把小时就可以到达C1营地。
C1营地在昆布冰川上方,6000米海拔,只作为临时休整一夜的营地,规模远小于6500米海拔的C2营地。但这个营地也是沿途四个营地中,唯一一个可以清晰看到珠峰峰顶的营地,其余都只能看到珠峰南峰。图中从珠峰和洛子峰延伸的冰河,呈现出条条巨大的冰裂缝。
C1营地就建在冰裂缝旁边,虽然小,但对于经历了一夜昆布冰川攀爬的登山者而言,这里显然安全许多,可以好好的睡上一觉。
从大本营,用长焦镜头看洛子峰,陡峭的山体连雪层都不易堆积,黝黑的山体像一面墙,等我们从C2营地出发到洛子壁脚下,高达上千米的雪墙,强烈的压迫感令人透不过气,大自然从不会刻意展示它的力量,但却无时无刻令人类感到渺小和无力。层层叠加的冰川,原本在宽阔的山谷中相对平缓安全,但在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间中相互挤压,数百米的落差倾泻而下,如同凝结的瀑布。现在回看这些图片,都纳闷自己是怎么爬上去的。
C1营地的清晨,珠峰看上去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洛子壁也没有想像的高耸,但当走到他们脚下时,你才会真正的明白什么叫做强大的压迫感。
从大本营翻过昆布冰川的裂缝区到达C1,回望来时的路,陡峭的冰壁完全看不到下方的路,就像是断崖一般。
云雾中的洛子壁,几十名夏尔巴和登山者在通往C3的路上依次排开。网络上盛行的“排队”,包括希拉里台阶,其实只有爬过的人才明白在这个海拔,一条路绳上下,“超车”异常艰难,大多数人只能缓慢的跟着前方的人前进。“排队”不光是因为人多,更重要的是今年天气异常,窗口期大大缩短,造成大多数人都扎堆在两三日内冲击顶峰。天气气候,在登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单是珠峰,任何户外运动都是如此。
一周爬两遍珠峰是什么体验?
先说结果,因为天气原因,五天之内冲击了两次峰顶,第一次到达8200米遭遇风暴返回,四天后重新出发,很幸运 成功 了,感谢珠峰的包容和夏尔巴以及队友的帮助还有十四座张伟团队的保障。由于第二次担心风暴提前,C4出发后越爬越快,以至于夜里三点登顶。。。别人的顶峰照都是日出晴空,我是黑压压一片除了身后的经幡。但相信我,在我几乎平视看到珠峰顶峰的那一刻,我爬过走过的所有山路都特么值了!每个人对于攀登的感受都不相同,没有任何可比性。我的体验:是敬畏以及对自己的认知重构。
目前为止,领过最“高’的证书~
关于敬畏
当你站在垂直落差上千米的洛子壁面前,人类在冰壁上行走如同蝼蚁一般渺小。你费尽心力到达海拔7950米的C4营地,目光所及满是被狂风撕碎的帐篷,这是人类绝对的生理禁区,但依旧满目疮痍,那一瞬间自己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们才会有有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此“外来品”。庆幸的是如今的夏尔巴和登山公司被 尼泊尔 政府强制要求回收山上的垃圾和参与户外装备及氧气瓶,对珠峰的保护也更完善和严格。第一次冲顶日:晚上八点顶着狂风出发冲顶,十点的时候我们被迫下撤,眼睛被风吹出血丝,脚趾渐渐失去知觉,夏尔巴手指冻伤,只是一个半小时,我第一次感到恐惧和濒死的感觉,我知道自己如果再往前走可能就消失在黑暗中,从未见过鸡蛋大小的雪球无限的横扫在我的脸上和身上,庆幸自己没有回到C4营地,除了几顶被风撕碎的帐篷,其他一切安好。后来了解到,但晚上的狂风已经接近飓风级别……杀人风,我们本应该在营地绝不可能出发,但接到的天气预报却显示风速会逐渐减弱,讽刺的是,我们人类相信科学相信卫星相信一切技术,却忘了相信自己的本能。感恩当天及时返回,也才有了第二次的机会。C1-C2-C3营地的全貌,看似平静却危机四伏,谁会想到排设计日后的冲顶日狂风暴雪,惊心动魄。
下图C3营地的日落,无风的营地被温暖的阳光映衬出金色,远方是卓奥友峰,大家对第二天的冲顶都格外的兴奋,谁也不曾想到第二天会遭遇到狂风暴雪的洗礼。
C4营地,之前被风暴撕碎的帐篷(拍摄于重返C4营地,第二次冲顶日)
关于自我认知的重构
相信我,没有人愿意几天之内爬两次珠峰,包括夏尔巴。这不是泰山顶上的大衣随便租,红牛随便买。这是真的禁区,这也是世界意义上的巅峰,即使攀爬者拥有着无数的荣耀加身,那依旧是难以碰触的高度。无奈的是天气,可笑的也是天气。如今的气象云图全方位的信息采集,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卫星,最好的分析设备,最棒的攀登领队经验,正因如此,我却唯独把自己的理性认知抛在脑后,这差一点就造成致命的后果。我相信一切最佳的气象分析和别人的经验,而唯独忘记了那一刻只有我在7950米的营地,亲历着要把我们撕碎狂风。我的理性在那一刻完全丢失,脑中只有最后的900米高度,这是致命的错误,错的离谱!万幸,我的夏尔巴和我最后留存的生存本能将我带回了营地。如果你问我五天从6500米的C2上两次珠峰的感受,那我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你就是在这种极高海拔,气象云图甚至可以直接罢工的环境中,对自我的理性认知很大可能会救了你的命,然而如果出现认知偏差,那也极大可能会将你留在珠峰,两个 蒙古 人不是最后两个在珠峰倒下的,他们确实也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支付了最高昂的学费。关于未知,因为上次的冲顶失败,大多数记忆只存在于8200米以内的高度,上方除了珠峰顶,一切的未知夹杂着耳边挥不去的狂风余音,包括下撤后的几日陆陆续续队友因为身体和时间原因的退出,就好比战场上的一次奋力冲刺被对方无情的横扫击退,队伍损失惨重,而我们连对方的阵地甚至都没看到,这种对心理上的打击可以说是比身体的上还要难上十倍。熬,就这么一点点的熬,为了那个高高在上的顶峰,为了自己热爱。熬到连在C2营地做服务工作的夏尔巴都换了人,熬到快没有菜吃,熬到在6500米的海拔十天无氧的生活,终于,熬到了再一次预报天气窗口期的来临。怎么样?还要信任天气预报吗?还要信任专业人士的经验吗?无奈,我们真的只能接受和信任,但这一次,我决定带着自己的理性上山,因为我经历了狂风,遇到过暴雪,脚踩过洛子峰的冰壁,也尝试着向珠峰迈了几步,我想这一次除了逐渐消耗殆尽的体能,越发严重的“昆布咳”,其它的我都准备好了。如果因为我自己的体能和技术原因失败,我认了,如果因为恶劣的天气失败,我也接受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平安归来,回家撸串!6500米的C2营地,大本营之外我们驻扎最久的地方,高山上的“家”
第一次冲顶失败,返回C2营地,帐篷内氧气瓶结冰,这只是6500米的海拔,在C4将近8000米的海拔狂风暴雪中度过的的一夜几乎就是噩梦。
第二次冲顶日夜8点,C4出发,还是上一次的时间,伸出手没有感受到刺骨的寒风,帐篷在微风中轻颤,抬头月光清晰可见,“温柔的”营地与上次相比感觉完全不是一个地方。万幸,天气预报准确了!我知道,今夜就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我最后的机会,可以了,把最后的898米走完吧,加油!回想第二次的出发,从6500米C2-7250米C3营地慢慢走节省体能,C3-7950米的C4营地,5个半小时,状态甚至超过第一次,C4-顶峰,预估8-9小时,实际7小时,凌晨三点登顶,状态好到自己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我和扎西翻上珠峰南峰,扎西冲右边摆摆手,很随意的说了一个词“Summit”,以至于在凌晨一点的8690米的南峰,我需要竖起耳朵才终于确定,珠峰真顶就在右手边三个“小山坡”后面,其中包括著名的“希拉里台阶”。但在那一瞬间,月光下望着珠峰,他跟我曾经在任何地方看到过的“他”都不同。他就屹立在不远处,安静或者圣洁的不像是在这个星球之上。我的脚下 尼泊尔 和 中国 境内的云层中闪电不分国籍的不定时的闪着光斑,但我听不到一丝雷声。(回国后特意搜索豁然开朗,初中知识,因为空气稀薄接近30%含氧量,声音传播极大减弱)星空就好像跟我平视一般,这和我坐飞机隔窗而望完全两个概念。我可以选择摘下氧气罩,当然这是绝对的傻事,因为我想有那么一分钟就真的在呼吸这个地球上能站到的最高点的空气,稀薄致命但我还是摘了,谁没疯过呢!当我站在南峰近眺珠峰,他就像一尊王者注视着我,没有一点蔑视,也没有一点热情,他不需要等我也不需要留意我,71年来,几千人曾经膜拜在他面前之后离开,而如今我也不过是多加了一个名额罢了,我太自作多情了。不是登顶,只是我看到顶峰的那一刻,他和我想的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其他攀登者的干扰(夜里一点多),没有云海没有阳光没有风没有雪,甚至我真的没有觉得寒冷,纯净的有些不可思议,如果世界上有神殿,那一定就在这里,这就是我那时候迸出的想法!
攀登珠峰值得吗?
从2013年第一次EBC徒步,到2016年有幸作为拍摄夏伯渝老师攀登珠峰的记录者,从徒步者到攀登昆布冰川的尝试,直到今年终于站上了峰顶。三次珠峰南坡的行程,没有一步是多余的。感谢自己养成的写长游记的习惯,因为书写可以把我的想法变成文字和符号。也正因为有了记录,才会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题外话:总有人问攀登珠峰花费了多少钱,其实我倒觉得不如想一想,我们有多少梦想可以十几年不变,最终一点点的实现。我想说,相比于十几年的坚持,珠峰的花费就显得特别的廉价和物超所值。
2013年徒步EBC游记链接 https://www.mafengwo.cn/i/1162714.html 2016年珠峰南坡大本营记录链接 https://www.mafengwo.cn/i/5525404.html
为什么喜欢户外运动?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对所有人而言绝对公平的只有时间,不会多一分钟也不会少一秒钟。相对公平的我觉得是在这个星球上面对自然环境,山川湖海时候的我们。举个例子:就算是马斯克去爬珠峰,他也不会比我少爬1米,特朗普去徒步也不会短上1公里。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户外的原因,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公平的环境,没有高低贵贱,每一步每一米都需要自己去攀登自己去努力。当我们置身于户外,可以体会到最真实的自己,也会面对最渺小最脆弱的自己。我从来不认为登山或者其他的户外运动是在征服自然,征服这个星球。人类太渺小了,别说我们去征服一座雪山了,我们大多数人连面对曾经的自己都无法去超越,所以我觉得爬山也好或者户外的运动也好,如果能够有机会超越突破曾经的自己,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需要跟任何人去比我们只需要去跟曾经的自己比,这样就够了。
攀登,从徒步开始
攀登珠峰,首先从EBC徒步开始,随着直升机降落在 卢卡拉 机场,我们的登山行程正式开始了。网络上有很多EBC的游记,我自己也详细记录过,这篇文章就不再详述。这是夏尔巴人的故乡,也是传奇之地。
阿玛达 布朗 峰,EBC沿途几乎伴随我们全程的山峰,“虽然”只有6800余米,却是夏尔巴人心中的神山。
南池镇上偶遇放学玩耍的孩子,腼腆可爱。
牦牛作为高原重要的牲畜,在山区也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我们沿着山路,向着珠峰和洛子峰的方向径直前行,渐渐地森林褪去灌木增多,代表着海拔的上升,我们进入了4000米的地带。
和之后攀登周期相比,徒步EBC算得上“休闲”旅行,整日阳光明媚,都沉浸在雪山环保之中,有温暖的客栈,可口的美食。
当我们沿着冰川冲击而成的侧碛垄行走,看着眼前巨大的冰川,我们知道距离珠峰大本营已经越来越近。
珠峰大本营之前的最后一处营地,此时已经可以远眺到大本营。这里基本也是徒步爱好者在沿途住宿的最后一处客栈,海拔5100米左右,途中左侧黄土山坡上便是EBC沿途最著名的Kala pather观景台,海拔5500米左右,也是全称欣赏珠峰最佳的点位。
下图2013年徒步EBC路上,在kala pather拍摄的图片。
南池修整一日,徒步拉练,图中左侧隐隐的山尖便是珠峰,左二为洛子峰,直升机后方的为阿玛达 布朗 峰。
洛子峰在真正攀登中,看上去就是陡峭的一排山峰,分不清主峰在哪里,而远眺却可以清晰的看到高耸陡峭的8511米的主峰。
图正中远远的金字塔形山峰便是世界第五高峰,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作为世界最顶级的徒步线路,EBC大环线全程可以看到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第四高峰洛子峰,第五高峰马卡鲁以及世界第六的卓奥友峰。除了 巴基斯坦 K2徒步,再无第二天线路可以有如此震撼的体验,但相较于K2全程暴走+高海拔露营模式, 尼泊尔 的徒步简直是“奢华”游,每一站都有客栈小屋休息。
马卡鲁峰看上去像极了 西藏 珠峰大本营看到的珠峰形态。
在快要到达珠峰大本营的沿途,我们会遇到一处布满纪念碑的地方,这边是用来纪念攀登珠峰和其他雪山中遇难的登山家。世界各地的徒步者或是登山者路过此处,都会放慢脚步,缅怀这些逝世的前辈。“好好活着不好吗?为什么要去玩命?”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声音。而我只想用碑文中的一段话回应:“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一切为了梦想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特意请来的僧侣在此诵经,不同于庙宇的梵音回绕。在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山谷间,段段梵音随着风声飘过河谷,随着云朵飘上山间。
我们在这里敬上一杯酒,献上一条哈达,这是对前人的哀思也是对即将攀登的我们内心的一种祈福。
高海拔,人类的禁区,却不是生命的禁区。我在8000米的营地,行动缓慢身体就像灌了铅块一般,而身边却可以看到无数的飞鸟,在营地中自由的跳跃觅食,翱翔天际。
从 北京 出发十天,徒步七天,终于见到大本营的真容。沿途壮美的风景每一日都在刷新着我们的视觉感官。坐落于冰川深处的营地,每年四五月份迎接着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热闹非凡。这是每年只存在两个月的世界级“村落”也是我珠峰攀登的真正起点。
珠峰大本营:每年只存在2个月的“村落”
“冰是睡着的水”从大本营上方俯瞰整座昆布冰川,就像是凝固的海浪。每年只存在两个月的“村落”,几日来异常的清净,很多登山团队都下撤到南池或者 加德满都 休整,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
被雪山环绕的大本营,一顶顶不同颜色的帐篷便是我们临时的“家”。
每天守着营地,枯燥却也难得的清净。晚上9点半入睡,清晨6点起床,少有的早睡早起好作息。
晴天时,大本营和冰川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泾渭分明。
冰川层层延伸,我们就像是在堤岸上欣赏海浪,而实际上我们所在的营地也也建在冰川之上,只是表面覆盖了一层薄土,这是冰川千万年来与喜马拉雅山脉相互摩擦所携带下来的岩石层。
而只需要一场雪,便覆盖了尘土,肃清了整片营地。我们的营地,就建在一片小冰湖畔,就像是一只海马静静的守护着我们。
四五月的山谷中,总弥漫着一层薄雾又像是雾霾一样,能见度并不高。很好奇在将近五千米的海拔,依旧有霾尘的颗粒。全景图可以看到蔓延一公里的大本营,一座5000米限定版的“村落”。
洛子峰的日落,金光映衬下的昆布冰川从6000米的山口一路倾斜而下,就像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凝结的冰瀑,每一块冰都诞生于这个世界最壮丽的山脉,拥有最震撼的时间记忆。
在EBC全程包括珠峰大本营,天气允许的每一天,从清晨五点多开始,数百架次的直升机来来往往,在山区,直升机完美的体现了便捷性和机动性。无论是紧急救援或者是运送物资,从 加德满都 到珠峰6500米的C2营地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当然,根据不同的目的地,时间和费用也差别很大。 加德满都 到 卢卡拉 机场,单程1000美金左右,50分钟。 卢卡拉 到珠峰大本营,20分钟,1000美金左右。C2到大本营,单程5分钟,5000美金一人......
看山赏云,这是大本营每日我们“必修课”。
清晨或是夕阳,阴天或是晴日,光影和云层的变幻,创造出最美妙的喜马拉雅时刻。
在大本营,随处可见的冰 塔林 ,成为了我们练习攀冰和熟悉上升器使用最好的场所。
雪崩或是冰崩,每一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四面八方,见怪不怪。巨大的冰块或是雪层瞬间崩塌,强大的力量裹挟着冰雪和岩石从近乎垂直的山体上一冲而下,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就像是数百辆坦克从你身边经过,响彻山谷。而随后便是雪雾弥漫,像是天空的云突然掉落在山间,慢慢淡去。
告别四月迎接五月的第一天,我们的煨桑祈福仪式也在五月一号上午做完了。预示着接下来该正式开始攀登的准备。扎西得嘞🙏大家各自把自己穿戴上山的装备拿到煨桑台,由僧侣祈福加持。
在营地,可乐就是硬通货,夏尔巴们即使是冲顶也要带上一瓶可乐。
夜晚的大本营,搭建在冰川中,形态各异的帐篷,在灯光的映照下就像是在外星基地进行一场星际探索。
EBC对于大多是徒步者是终点,对于攀登者是起点,无论任何人,这里都是实现梦想的地方。
被营地灯点亮的帐篷,每一顶里面都住着一个做着珠峰梦的登山者每年只存在2个月的“村落”,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