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广州200年酒店,才明白和中产的距离

上海人说他们是中国都市文明的开先河者,广州人笑了:百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市政府就成立在这里。而且,和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不同,珠江两岸可是主打一个国人当自强。即便拿早年代表大都市这顶皇冠上最难得的明珠——摩天大楼和现代化酒店相比,老广们也足以“驾乎津门,直追沪上”。

今天,正如它们所在的一线城市里最低调也最具市井风情的这座,酒店业曾经的华人骄傲,或洗尽铅华,或老树新枝,纷纷以各有神通的“平靓正”,将旧日风情底蕴如“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地送到你我面前,只待你“度日如年”地慢慢体味这些不可复制的年代感是怎样炼成的。

01

200 years+

广东迎宾馆

和北京一样,作为两千年“王城+省城”的广州也有条中轴线。我拿历史地图和今天对比,发现这龙脉西侧的“平南王府”“广州将军府”,就是今天的广东迎宾馆。正好最近旅游流行探秘国宾馆,那就赶一次潮流吧。“您想住最老的建筑当然没问题,就是要辛苦您吃饭健身得多移步下了。”订房的服务员果然连语音语调都代表着形象。

广东迎宾馆 @Vincent

住进宾馆园内最北侧那座1931年的碧海楼,也就是昔日的广州市长官邸,和后来民国最早的政府迎宾楼。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路上的风景是一座标准的“王府花园”——小山顶民国年间的任嚣碑记载着南海郡尉两千年前建城于此的历史;近200年的老榕树和“狮抬头”假山石,连同我要住的这座西班牙式别墅前的一对抱鼓形“户对”,都是昔日将军府的旧物。至于最新的芒果树,则是一甲子前印度**尼赫鲁来此下榻时带来的礼物,和主人周**共同栽下,见证两个世界最多人口大国的友谊;而这座碧海楼入口处的一套酸枝木家具,至今供人坐靠把玩,看似平常,却是越南国父胡志明来访时所赠,以感谢早年这座城市不吝收留的恩情。

迎宾馆内部和花园 @Vincent

园内南边,那座接待了苏联人民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和隔壁六榕塔浑然一体的六榕楼,曾经和六榕塔所在的净慧寺在历史上本是一家的净慧楼,则是上个世纪建筑民族化的产物。它们之间的那棵大榕树明确树龄距今277年,和那组斑驳残损的清中期风格的汉白玉栏杆一起,都是园内辈分最高的老祖宗。

六榕楼 @Vincent

至于最能体现省国宾馆本色的软件,要往园内最新、也最高的那座建筑白云楼。我第一日的早餐选择了一层的红棉餐厅,和满堂的老街坊共享正宗早茶,其中的咸蛋挞等,都是如今粤港澳一带难觅的怀旧味道。实惠得惊人的分量,让我不禁对着倒茶的服务员说了句:“可惜你们招牌的萨其马今天没有肚子享用了。”翌日我换到了二层自助餐厅,不同的服务员不仅准确地称呼了我,还专门为我留了一块新鲜出炉的萨其马。

餐厅的早茶和老工牌 @Vincent

在二楼游廊欣赏过馆内的以岭南画派为主的几百件珍贵艺术品收藏,下楼还有广东省内各地难得一见的土特产平价售卖。不得不再感慨一句:省国宾馆就是省国宾馆啊。

02

120 years+

胜利宾馆

年初,听说白天鹅宾馆的当代粤菜一面旗帜、利树钧大厨年届六十,即便退而不休、也要给连续辛勤工作42年的自己放个长假先,作为老客的我给大师发信:“那我可得过去住上几天,好好吃吃您的菜。”“揾食唔易(粤语:赚钱不易),那您没必要住白天鹅这么贵的,胜利宾馆平靓正,每日走路几分钟,过来食饭就好。”

胜利宾馆内 @Vincent

虽然是几百年内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其中相当长的时间还是唯一的窗口,但神奇的是,近代以来这座城市摩登归摩登,但洋气含量别说和同为工商业港口的“上青天”,甚至无法和内陆的汉口比。作为始终由华人主导的商埠大码头,广州现存的老酒店,绝大多数从最早的业主到建筑师皆为国人。但正如地理自成一体的沙面岛,上百年时间都是广东省城那个洋房林立、洋人云集的例外,坐落在这个细长沙洲中点上、以英女王命名的 Victory Hotel,也在19世纪末由西人始建,成为这国中之国里首屈一指的西式高级酒店。若能住在高楼层的01号角房,形如小鱼的沙面岛,便连街道的鱼骨和靓屋的美丽鳞片都一清二楚。

胜利宾馆 @Vincent

1949年后,维多利亚酒店和这古老的沙面租界一起,为国人当家作主,而女王之名意译则恰好庆祝人民的胜利。而酒店的餐饮,也和中西合璧的历史遗产如出一辙。早茶中的辣椒酱、西餐厅的伴餐黄油,这些细致入味的手工所制,都为正餐的好感光圈起到了放大作用。

胜利宾馆的餐食 @Vincent

在白天鹅宾馆于40年前落成之前,这里依然是沙面岛唯一的高级酒店。今天酒店大堂旁的博物馆区域,陈列着一干上上世纪的旧物什,从房间到餐桌,可谓事无巨细。广州老酒店哪家都有些压箱底的宝贝,但是华美程度、西洋艺术流派之正宗能如此处者,恐怕只有省博、市博的收藏可以堪比。

广东胜利宾馆内旧物 @ccz

虽然主楼的原版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被整体拆卸,翻建虽不能用华美的维度衡量,却也完全称得上尊重沙面的整体历史风貌。但想体验原汁原味“万国建筑博览会”者也不用遗憾,酒店西楼、汇丰银行旧址如今是广州艺术场所的新贵,主打奢侈品艺术陈列,眼下的梵克雅宝大展,便正和建筑本身相得益彰。

03

100 years+

东亚大酒店/南方大厦

广东是近代革命变法的胎动之地,自然得风气之先。将衣食住行一体化,正是广佬的创举。1917年,中国四大百货之一的先施公司率先在长堤大马路一隅建起了东亚大酒店。虽然三间门面今天看起来甚至不如快捷酒店的气派,但内里却深达近百米——这正是吸取了广府建筑“竹筒楼”的精髓,低调、最重要的是省了占门面的巨额捐税,这倒是和同样以务实和善于理财著称的荷兰人盖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大厦 @Karin

同样是最早由百货公司投资建设,和小家碧玉姿态的东亚不同,出自大新公司手笔,选址便在江边开阔地带的南方大厦,1922年时的正式落成,也在国内揭开了两道大幕——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时代、和包罗万象的综合mall时代。5年后,第二座同类建筑天津劝业场才在北中国率先问世。至今这座总高12层的建筑,和东边的爱群大厦一起,构成珠江航道在老城区段的两大坐标。

粤海关博物馆 @Karin

百余年前开业时,下面四层是大新百货商场,中间是酒楼,上层则是宾馆。至今格局几乎未变。而能一直开到四层的汽车道,虽然今天已经严禁行驶,却仍然变相保留,也算难得。拾阶再换电梯而上,抵达最上部分的住宿部分。虽然档次只能说一般,却别有一番天地。尤其是集合了洗衣做饭等功能的共享服务区,随便就是各种语言和各种肤色。也难怪这样一个“小联合国”的存在——楼下商场部分如今是广州最大的数码城,出了楼门北侧就是中国服装批发的发祥地十三行,不远处还有药材一条街清平路。

南方大厦 @王悬悬的广州生活

作为平价酒店,南方大厦酒店最贵的房间也不过快捷价。但镇宅瑞兽脚下,将江景和老城区的市井错落一并闹中取静,却是如今窗都不能开的五星级酒店千金难买的。

04

90 years+

新亚大酒店/新华大酒店/白宫酒店

各种“广州n大怪”中,“高架只有一车道”必须在列,这虽然略显寒酸,却极大限度地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保存了历史建筑。也在误打误撞中形成了几处“最美弯道”——其中最火的一处,莫过于西堤二马路拐上人民路高架的弯道,连同它下面的人行天桥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而在各种打卡的镜头中,和高架桥以及连成火车一般的公交车龙并排的,不是一位新字辈,就是另一位新字辈——高架路东江岸旁、分列南北的新亚大酒店和新华大酒店。它们先后于1920年代后半呱呱坠地,在那个“苟日新,日日新”的年代,新派酒店建筑堪称1934年新生活运动投石问路的先声。

新华大酒店 @Karin

在新亚大酒店仍在正常营业、同时兼做文物展示厅功能的四层,旧告示中,这家酒店在全国酒店业率先打出“三不”宣言——不吸食鸦片、不打牌赌钱、不狎妓嫖娼。而当年这正一层楼都曾是中国劳动学院的课堂和宿舍,为日后省港等地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培养了骨干力量,乐群亲民的血统,从开业之初就写在了酒店的基因里。

白宫酒店旁 @DuiDui 堆堆在拍照

两座酒店都是昔日南洋华侨巨子衣锦还乡的物业,为纪念饮水思源,新亚又名南洋堂,新华则别称嘉南堂。前者从沿街骑楼部分仰望的那些方格天井,到入店门后大堂到楼梯之间登基宝座式的设计,都是国内罕见地大量吸取了古希腊神庙式建筑风格。至于直抵江边的后者,则主打更善于用建筑“圆”素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圆润而和谐地融入珠江江景。前者虽以方正为主,但店内最高级的房型、几处带阳台的转角房,却将中国人处世哲学的外圆内方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亚大酒店 @Karin

除了外观,两家酒店最大的不同则是昔日的主流客群,有“文人住新亚,商人住新华”的旧俗。作为当年劳动学院最著名的教员,一代文豪郭沫若便是在此处和于立群女士定情。郭老师日记中,这个四川人多次用粤语提到了二人“拍拖”的甜蜜、同仁们也拿其“拍拖”打趣。

白宫酒店 @Karin

和两位新字兄弟相比,高架路另一侧、同一年代的白宫酒店则显得有些落寞。非得细细观察,才能在环伺的其他店家之局促中,依稀辨出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特色。至于当年,作为整个南中国最早经营西餐、配冷热水、风扇冰箱的酒店,白宫必须是“看画报、听电台”的时髦男女最爱。

05

80 years+

爱群大酒店

“这分明就是上海的淮海中路武康路口啊!”沿江西路和场地大马路的夹角,爱群大酒店有如巨轮一般,被包括婚纱在内各种服装的打卡群众围着各种拗造型,不亦乐乎。但比起同样姿态、同样辈分,却只是“搁浅”陆地的上海武康大楼,爱群大厦旁边就是珠江,巨轮可谓名副其实。巨轮之巨,以至于在建成的1937年之后的许多年、直到不远处被广州人俗称“27层楼”的广州宾馆因广交会应运而生之前,15层67米的爱群都号称“南中国之冠”;以至于马路对面的老前辈东亚大酒店,不仅只能抬头仰望这后生可畏,更是从此名副其实地生活在这庞然大物的阴影下;以至于从江对面的海珠老城区以任何角度观看江景,都不可能避开占据 C 位、斗大鲜红的“爱羣”二字。

爱群大酒店 @咩比

1930年代,学成归来的本土建筑师以当时美国流行的Art Deco风格摩天大楼风格为基础、纽约“熨斗大楼”为蓝本,又因地制宜地加入了岭南风格。在摩天大楼底部设计了高达两层楼的骑楼,堪称神来之笔。行人游客、单车电动车穿梭其中,不时从柱廊之间钻过。此情此景不禁让人穿越回阶层壁垒森严的80年前,楼上是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如此零距离地接了市井生活的地气。广州自古的平民天堂氛围,就是如此一点一滴、水到渠成。

说“达官显贵”并非夸大其词。和同在江边长堤、前面提到的几位稍长的老大哥相比,这里自193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便一直是政界名流的当然之选。

爱群大酒店 @咩比

“当年来过广州的要人,就没有哪位没住过爱群的。”老员工为我打开了转角房的大门,手中沉甸甸的钥匙显然比他还要年长。正对大门,全套旧南洋家具之间,“宾至如归”四字墨宝,落款李宗仁——原来是名副其实的“总统套房”。

南国日低,加之Art Deco的开窗狭窄,酒店天黑得似乎格外早。以至于踏在保留至今的黑白国际象棋格地板上,也生出了《花样年华》一般的凝滞感。走楼梯到地面,一路更是邂逅了数个旗袍“张曼玉”的衣香鬓影。和历史照片对比,就连电梯的位置都未曾改动分毫,只是由于安全起见,古董石材包裹的电梯井内运行的电梯,恐怕是硬件里唯一比住客年轻的。

爱群大酒店内 @Vincent

尽管旧日风情令人难以割舍,但订房时酒店工作人员还是礼貌而坚决地建议,“旧楼欢迎您随时参观,但新楼全面代表爱群现在的水平,才能让您住得舒服。”主打一个听劝,正好体验下新楼的酒店式公寓。

除了没有双人洗面台,无敌江景,外加每日的新鲜水果和睡前牛奶,这是许多五星级酒店也未必能提供的。而洗烘一体机在四季主打一个湿润的广州,实在是贴心。至于全套的厨房设备,以及同电梯有被称为“妈姐”(粤语:保姆阿姨)者手提着各种生鲜,让我第一时间搜索起附近的菜市场来。

爱群大酒店的旋转餐厅 @Vincent

爱群新厦坐电梯到顶,是中国第一代旋转餐厅。晚餐时段我就着夕阳染红的珠江水,干掉了一盘血迹斑斑的牛扒。只是为牛扒一滴入魂洋葱汁,炼制手法现在很少见、却和民国西餐菜谱上如出一辙。个中奥秘,服务员只是说“明早您就知道了”。

早餐时段的旋转餐厅,果然洋溢着独属于老年人的热情氛围。只是和广东迎宾馆早茶时的正宗省城口音相比,这里听到的粤语,明显是港风强劲,因为即便不通粤语者,也不难听出其中夹杂了密度极高的英文单词。有位老先生因与我拼桌,还主动攀谈起来:原来这也是位昔日的东山少爷,少小随家人赴港后,如今定期回来常住一段。而类似这种省港“双城记”情况,在楼下的公寓里并不少见,难怪有住客还带上了妈姐随行。

爱群大酒店 @咩比

想起曾经在港剧中屡见不鲜、之前又在新亚看到文字工作者老前辈津津乐道的“拍拖”。大概这位今日依然风流倜傥的老法师一定知道各种掌故,遂连忙虚心请教。“拍拖,你是说谈恋爱?”没想到老人为了和“北佬”交流得清楚,国语竟基本没了口音,“拍,在粤语里发音同啪,这你知道吧?”莫不是英文Partner的谐音?“哈哈,这个词可不是诞生在粤英夹杂的香港,而是中华意识很强的广州哦。”看来好学生的举一反三这次不得分。

新亚大酒店外 @牧北

“喏,你往窗外看。”爱群大厦下,滚滚珠江东入海,一艘机船拖着一艘无动力驳船却朝着西江方向逆流而上。“它们要怎么走?啪一下,拖住。是不是和恋爱中的男仔女仔一模一样?”原来这个近代新词,很大概率是在江畔摩天大楼里的住客观察生活中推广开,这让人不禁想起张爱玲的《公寓生活记趣》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