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嘴真严

去年这个时候,九行曾在文章中盘点过宁波这座城市的NB之处——

比如“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都是宁波人开的”,比如“宁波的老外滩其实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个20年”,又比如“连续1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反卷先锋宁波早已掌握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宁波的老外滩。(图/视觉中国)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从来不乏成为网红城市的潜力,但它却如宁波人夏天离不开的那道香糟鸡一般,自带“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淡泊,同时又自然地带有一种老于世故的深沉回味”。

所以今天我们还想继续聊聊,评论区里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宁波是怎么做到又宝藏又低调的?

宁波人的宝藏,是“藏”出来的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将时间倒推回8000年前。或许当河姆渡人仅凭一叶孤舟便勇闯大海时,宁波人DNA里便埋藏下了几许“走出去”的拼劲。

由古至今,许多人把宁波当成走向世界的起点。

27岁的王安石来此地赴任鄞县县令,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到四处实地考察,顺便完成自己的“副业”:一本《鄞县经游记》,笔下美景无数。

△宁波田园风光。(图/视觉中国)

古代旅行赛道头部KOL徐霞客在他的游记开篇写到:“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宁海,就是宁波南部的宁海县。

中国古代崇尚农耕,面对“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宁波人不得不描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来。依凭优良的港口,宁波人开埠通商,又点满了做贸易、玩金融的技能树。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宁波的江厦街。据《鄞县通志》记载,短短一条街上聚集了店铺162家,每隔几步就能见到一家钱庄。所以更多时候,人们也把江厦街称为“东方华尔街”。

△宁波天一阁的石狮子。(图/道猫叽)

如果继续把讨论的物种范畴扩大,我们会发现国粹麻将也是从宁波走向世界的。《清稗类钞》就记载麻将,“始于浙之宁波,其后不胫而走,遂遍南北”。从今天的麻将中不难看出一些宁波的地方特色,如“东南西北”与渔民出海需要观测风向的习俗息息相关,而“条”和“筒”也是打鱼时会使用到的工具——绳索和水桶。

△宁波天一阁里的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图/视觉中国)

回过头来看“宁波”之名,取自“海定而波宁”,正是许许多多的宝藏给了宁波在时代巨浪的冲刷下仍镇定一方的底气。宁波人还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在看过了许多风景,融汇东西,广罗宝物后,宁波人没有将其用作张扬或显摆,他们更爱“藏”。

说起“藏”,位于宁波市中心的天一阁最为经典。天一阁最初是明代嘉靖四十年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至今400多年,未遭受一次火灾,不仅如此,它还经历了明清换代战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民国偷盗等,传承13代,最后仍保留古籍近30万卷,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宁波天一阁古戏台。(图/视觉中国)

宁波人余秋雨称天一阁是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于野蛮的战火中守住了脆薄的纸页和易碎的智慧。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近期在宁波参与的一场视频号活动中分享,站在天一阁面前和站在中国任何其他文化景观面前不一样——其他的文化名胜,总是从那里看出去,但是在宁波的天一阁面前,你只会看它本身。它是藏书楼,天下精华都收纳于此,目光都是由外而内凝聚于此,站在它面前瞬间就能进入心流,好像它就是全世界。他说:“这就是文化集成的力量。”

几百年来,天一阁成了宁波的一座精神丰碑,见证着更多宝藏的诞生,也告诉着每一位宁波人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去年,最为出圈的“宁波老法师”当数电视剧《繁花》中的爷叔一角。剧中爷叔专门提到了一味海鲜,象山川乌。

△《繁花》剧照。

川乌,写作“鰆鯃”,属于马鲛鱼,是宁波象山一带的特有称呼。我国沿海皆产马鲛鱼,唯独川乌不常有——这种鱼会在清明前后30天,不远万里地从外海抱卵洄游至象山港繁衍后代。处于咸水与淡水交汇处的象山港,为川乌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产卵环境,而川乌的肉质也在这个过程中鲜美起来。

△宁波象山港朝霞。(图/视觉中国)

“爷叔”怎么也忘不了这一口。或许是为了宁波本地各种如川乌般鲜美的宝藏吧,那些曾经走遍天下的宁波学者、商人,又低调地回到宁波捐资办学、回报桑梓,于是我们能看到产生了122位甬籍两院院士的宁波成了蜚声海内外的“院士之乡”;看到宁波制造业有28个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制造”不惧风雨的中坚力量;看到微信视频号里创作者们论证阳明心学与宁波商帮的内涵沿承……宁波最为宝藏的精神与气质,依然在通过不同介质传承。

宝藏宁波,如今要“藏不住”了

“宁波,淡然出境界。”最近,视频号@时差岛 用一则视频重新总结了宁波的气质,“这座城市自带淡感,因为内心富足,所以活得通透,因为脚踏实地,所以相信实干出真知”。

这则视频发出后, 在视频号热点榜单中位列第3名,获得数千万观看量,超过25万人转发和点赞。

同样地,在视频号搜索#宁波有东西,宁波市文旅推荐官@见鸿 用一口灵桥牌普通话介绍了自己的家乡看似低调,实则令人惊叹的一面;来自东钱湖的姑娘@宁波一颗蛋 穿起旗袍,戴上项链,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用方言生动演绎“宁波妈妈”;吃遍了全国美味的美食达人@老谢下馆子 也用视频带粉丝回到家乡宁波尝最地道的海鲜。

△宁波的海鲜。(图/道猫叽)

视频号上,宁波人似乎彻底“不低调”了,他们要成为这座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过去曾经在本地办学、创业的宁波人一样,这届视频号创作者也怀揣着热情,重新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用宁波话将当地耳濡目染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示自己生活的切面,介绍宁波诱人的美食与精美的手工艺,或者仅仅是记录真实的日常。借助这些“本土镜头”,被宁波本地人所“收藏”的宁波,得到了有趣而有创意的全新表达,一种文化自豪感通过视频社交,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视频号#宁波有东西 活动页面。

不仅如此,在#宁波有东西 的视频号话题下,财经领域的创作者@路口大爷、@进击的沈帅波,也讨论起宁波的“逆袭”之狠,或者把宁波称作最适合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后旅居的城市。评论区里,很多IP定位在北上广、港澳地区,甚至是海外的网友,都重新看见了宁波。

有数据显示,#宁波有东西 话题总曝光量已超8000万。“宁波有东西”是由微信团队联合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共同发起的一次“城市名片计划暨微信视频号创造营”活动。

△微信视频号创造营活动现场。(图/受访者)

在创造营活动现场,一个话题被频频提起。近年,“特种兵式旅行”已经成为一股风潮,游客像完成KPI般到所有打卡点转一转、拍一拍、尝一尝,便算是在一个城市完成了所谓的“旅行”。其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流量和游客都一窝蜂地来,也都一窝蜂地走。

于城市而言,线上守住流量难,线下留住人也难。于游客而言,一次性的浮光掠影,压根找不到与一座城市共鸣的精神基础,情绪无法进化成情怀,很多城市也就成了“没啥好玩的”。

对于这一点,宁波的视频号创作者@见鸿 就有自己见解,他说:“我觉得文化是有传承的,读懂一座城市,不应该是看它的浪花,而是看这座城市的礁石。一个城市的精髓内涵就是它的礁石。”

△中西结合的宁波海曙楼。(图/视觉中国)

不止是宁波,视频号中百花齐放的内容,正成为各个城市村镇中,从不动摇的精髓与内涵所在。视频号创作者一次次的更新,高效而直观地将一座城市的“礁石”送到观众面前,视频号生态以熟人关系链为底层逻辑的传播模式,让内容能精准触达潜在游客与文化爱好者。

本地居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本就是这场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也因亲身经历着城市日新月异的文化而心生社区归属感与文化自豪感。直播间与评论区里的即时互动与交流,又成了外地游客获取实用信息和个性化建议的渠道,进而影响他们做出的每一个旅行决策。

△宁波城市景观。(图/视觉中国)

微信视频号为高价值的城市文旅内容提供了新的土壤,平台的社交基因又成了城市文旅传播新的生长因子。就像宁波院士中心那棵巨大的香樟树,当一座城市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通过自发传播不断变得枝繁叶茂,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也将重新深深扎回现实的土壤中,再孕育新的果实与宝藏。

只有在这个时候,“宁波”这两个字才是活的,才是流动的,它带来的不只是一时的网红经济效益,更是城市文化与在地生活、旅居体验紧密结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正如海明威笔下的巴黎,城市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如果你有幸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通过微信视频号,人人都可以收到这场流动盛宴的“请柬”。

校对:黄金周;排版:林泽君;封面与头图:视觉中国

道猫叽

你印象中的宁波是什么样的?

读完点个【在看】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