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阳,宝藏之城——花花的洛阳周末游
选择 洛阳 ,只是因为机票和 龙门石窟 免费,嗯哼,花花就是这么世俗。 然而当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却是厚重的历史气息——“千年帝都”、“丝路起点”、“运河中枢”,任意一个名号都足以点亮历史长河,顿觉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真诚地道一声“失敬”~(文末附攻略) 走进 洛阳 ,更需走近雒阳。短短两天,“ 龙门石窟 ”、“丽景门”、“ 洛阳 老街”“洛邑古城”、“白马寺”,一个个静止的文字在眼前跳跃起来,我就像如饥似渴的学生一样,听讲解、记笔记,回杭还查资料、做整理。不得不说,人文之旅,身心俱疲,而后却又是豁然开朗~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 洛阳 地处洛河之北,故名“ 洛阳 ”。认识 洛阳 从“管记水席”开始。 店就开在一座三层小楼里,屋子里简单粉了个墙壁,错落的摆了几张桌子,一家可以说连装修都没有的店。可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店面,却是宾客满座。排队而入,跟一个本地人拼桌,老人见我独自一人,便操着一口“洛普”跟我聊起来:“管师傅家中世代做水席,在我们老 洛阳 人的心中,这是最正宗的去处。”他还指点我 洛阳 怎么玩,并告诉我今年央视的中秋晚会在 洛阳 举办。我其实听不清他的吐词,但还是能“相谈甚欢”(因为他说的我事先都知道~)。
洛阳 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 洛阳 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开吃! 洛阳 燕菜,是水席中的第一道,也是最有名的一道,晶莹剔透的的银丝其实就是萝卜丝,极细的萝卜丝上点缀肉丝、鱿鱼和木耳,汤是浓浓胡椒和醋的味道。 洛阳 熬货,就是猪肚,大肠,过油的猪皮和腐竹等一起熬煮的乱炖菜。山楂捞,是水席最后的解腻汤,口感酸甜。顺便贴张广告版的牡丹燕菜图。
水席吃的已不是味道,而是情怀——这可是唐代保留下来的历史名宴!我边吃边回味:千年之宴竟隐藏于市井陋巷中,恰似如今的 洛阳 在 中国 四大古都中的地位——低调不起眼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夏朝以来,1500多年中,有大大小小十三个朝代,在 洛阳 建过都城,故有“一千年历史看 北京 ,三千年历史看 西安 ,五千年历史看 洛阳 ”之说,而“洛邑”即是东周的都城。 古代 洛阳 地区,沿洛河两岸有夏都二里头遗址、 偃师 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 洛阳 城遗址、隋唐 洛阳 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想必这正是央视选择 洛阳 承办中秋晚会的理由——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
倾心 洛阳 则是在丽景门。丽景门是 洛阳 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钟鼓楼遥相呼应。门票上盛赞丽景门“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千浮云、气势磅礴”,对于这样的华丽辞藻,我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但夜幕降临、登楼望远,已然妙哉,竟然赐予我一场上帝视角的音乐会,妙不可言~
凭栏远眺,俯观古城,街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 洛阳 , 中国 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当时的街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神都” 洛阳 是否如长安一般,街上各色面孔、车水马龙、驼铃阵阵,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一种大国都城的气派?《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作者这样写 洛阳 :“ 洛阳 古城与它西面的长安城相比,无论规模还是历史都不相上下,但 洛阳 还有某种更为温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
另一侧,则是 洛阳 歌手王向阳的主场。驻足聆听,曲目已忘,但我记得夜色下的古城和耳畔的音乐让我内心欣喜不已~
从 丽江 门走到鼓楼,再到洛邑古城,腿已废,胃已撑,眼已饱。牡丹饼、银丝酥、不翻汤、羊肉卷儿、梨汤、杏仁茶,已让我望美食而兴叹,以致直接放弃了十字街的小吃。
一路走来,发现 洛阳 真是个宝藏之城,随处都是小惊喜: 洛阳 三彩、面塑、剪纸、米雕、皮雕,甚至连“锁”都可以玩得出神入化。
洛阳 三彩的制作工艺:1、立线;2、施釉;3、烧制
面塑:指尖上的艺术
刘心剪纸:“福”、“寿”的构思精妙绝伦~
中国 米雕第一人:闫交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中华硬笔牡丹创始人,闫氏一笔画创始人,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他在米粒上雕出了100位国家元首的头像和100座国家场馆的图案!
皮雕:
锁:
竟然在小巷里弄里发现了心仪的米酒店和干花店,还有围坐一起看露天电影的人们。幡然醒悟,这不也是书中所写的“某种更为温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吗?原来 洛阳 历经千年,却一如从前!
至于洛邑古城,官方说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河洛文化的国际表达”,打个卡吧,谁让你免费呢~
钟情 洛阳 则归因于佛教。“世界佛教源于 印度 , 中国 佛教兴于 洛阳 ,而 洛阳 佛教始于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创建于东汉 永平 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近2000年历史,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源于“明帝感梦”的传说,这在寺内回廊里有介绍:“相传东汉 永平 七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全身金色的神,飞入殿庭。第二天便将梦告诉群臣,太史傅毅说:“听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于是明帝派人去西域寻访。他们走到大月(rou)氏(zhi)国,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盛情邀请下,两位高僧就用白马驮着经书随汉朝使臣来到了 洛阳 。”作为无神论者,我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时,都觉得匪夷所思~ 为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因此命名“白马寺”。而现在门前的石马是后来别处移来的两尊宋朝古物,和寺并无半毛钱关系。
作为“ 中国 第一古刹”,这里诞生了 中国 佛教僧院场所的称呼——寺、 中国 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南北中轴线对称式、第一座佛塔——齐云塔、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次与宇宙无敌美少女的邂逅~(臭不要脸)
大门叫三重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重门只为皇帝等重要人物的来到或重大日子打开,平日里边上两门男走左、女走右。进入山门,里面则是佛的世界,于是收起相机,凝精聚神听讲解。讲道理,我挺鄙视那些见佛就拜,连佛的称谓和职责范围都分不清的人们!
白马寺古建筑区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殿、大佛殿、接引殿、毗卢阁,中轴线两侧为钟楼、藏经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充分体现出 中国 古典建筑的风格。 在看景区导览图时,我内心就疑惑:不该是“大雄宝殿”么,怎么是“大雄殿”?“毗卢阁”这称呼又是什么来历?于是乎,我开启了赠讲解、记笔记模式。
天王殿四大天王手中分别持剑、琵琶、伞、宝塔等物,这是根据 中国 文化中象征风、调、雨、顺而设计的。剑=风,琵琶=调,伞=雨,宝塔=顺。天王殿**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 弥勒 佛笑像,在 中国 的汉传佛教寺院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 弥勒 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是佛教 中国 化的一个缩影。 弥勒 佛的背后是韦陀天将,手持金刚降魔杵。话说这降魔杵的指向可是有讲究的:一,宝杵向上表示此寺院是十方选贤丛林,可挂单(暂住一天或三天),可常住;二,宝杵横放表示本地区选贤道场,可挂单,或者也可以常住。三,宝杵向下表示本寺选贤道场,一般只挂单,不常住。
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佛像很轻,却能长久的保持造像之初的形态和色彩。 一般来说,寺庙的中心建筑都成为“大雄宝殿”,而白马寺却称为大雄殿,据说是因为大雄殿中真的有宝,为了不让宝物外露,寺院有意去掉了大雄宝殿这个名称中的“宝”字,而殿内的宝物就是23尊特制的佛像——元代的 “夹纻干漆”佛像(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据说这种造像工艺元末明初时已经失传,在 中国 此类造像存世的仅有25尊。(还有一尊在 北京 )咦?这怎么跟我印象中的三世佛不是一个概念,查资料方知:根据 印度 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横三世佛(又名三方佛):指**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理工女笔记:
纵三世佛(又名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 弥勒 佛。 大佛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像边上是阿 南和 迦叶像,这里再现了当年佛祖灵山法会的情景,即禅宗的起源传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用拈花的形式传达出了一种他自己悟得的高深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于是迦叶就此接过了佛祖传递过来的这一真理接力棒,并发扬光大,所以,佛教史一般认为,禅宗第一祖就是迦叶。当然,这里的初祖是指整个禅宗的初祖,至于 中国 禅宗初祖,那就是约千年之后的达摩了。佛两边是两位胁侍 菩萨 :手持《般若经》的是文殊 菩萨 ,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拿如意者叫普贤 菩萨 ,亦有“德行高尚,功果无边”之意。 正对大佛殿的后门,面向北方,有一坐像,为观世音 菩萨 。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讳,省称观音 菩萨 ,亦称观自在。由于此处观音塑像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问观音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观音像也是佛教东来后和 中国 文化融合的典型表现。在 印度 佛教中,观音本是 印度 的王子,但在 中国 观音却成了庄严慈悲的女性形象,这实际上就是 中国 人对母爱的温情与无私的传统文化解读。 接引殿内供奉有西方三圣,位居中间的是阿弥陀佛,左边是一手拿柳枝、一手持净瓶的观世音 菩萨 ,右边则是持莲花的大势至 菩萨 。甘露洗去尘世间的污秽、莲花则是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交通工具。 至此,总结下 中国 佛教四大 菩萨 ,“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辨认 菩萨 的秘诀是法器和坐骑,毕竟同一张脸、姿态万千。 最后一座大殿是“毗卢阁”。毗卢的意思是佛光普照,殿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 菩萨 。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佛法凝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应身。至于三者关系,度娘都教不会我,太难了。 了解了“三方佛、三世佛、三身佛”之后,噶么,问题来了:如来佛和上述是什么关系?答:“如来”是佛的称号之一,而不是某一尊佛,一切佛皆可称为“如来”。毗卢阁檐下挂着题有“狮窟”的牌匾,狮代表佛祖讲经声如狮吼,如雷贯耳;窟指佛祖居住的地方。
展览馆展示了白马寺与 山西 五台山 , 嵩山 法王寺,东、西 九华山 的渊源及对 中国 佛教八大宗和 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壁画、造像、音乐、文学、思想、民俗,甚至影响了插画艺术。原来 中国 的插花艺术源自佛教供花形式,其最早的来源是白马寺高僧译出的《修行本起经》中关于花供养的记载。 龙生九子,第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齐云塔矗立在山门外东南不远处,共13层,为金代所重修,距今有800多年历史。
人们或合掌转塔,或双膝跪拜。图中的黄衣女子,一步一拜,屈膝磕头,虔诚之心天地可鉴。唯独我是个另类,一拜不拜,只是静静的望着塔,一边思考他们在祈求什么?是个人的福祉还是天下的苍生?
至于国际寺庙区,兴致乏乏——文化交流,当有来有往,但为何在 泰国 、 缅甸 看不到 中国 的佛教寺庙?当我看到现任方丈印乐大和尚的简介时,似乎明白了什么。
以此次 洛阳 之行为契机,梳理了下佛教知识,这也算是旅行的一大收获吧~ 白马寺建成400年后,在距离白马寺不远的 龙门 山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了 龙门石窟 的宏大工程,石窟的雕凿持续了四百余年才基本完工。
这里东(香山)、西( 龙门 山)两山对峙,伊水穿其间而 北流 ,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称“伊阙”。
龙门 开凿的第一个石窟“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 宾阳 中洞是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为父亲而建。而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图综观北魏时期的三大洞窟,可以发现皆是平面马蹄形、穹窿顶,佛面相清矍、肩窄脖细、体态修长、多为褒衣博带。
古阳洞内最出名的是碑刻题记近,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 龙门 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因此古阳洞又被称为书法之窟。如今“ 龙门 二十品”展示在西区出口处,但观者寥寥。正好,如此宝贝我一人独享~ 中国 的书法多种多样,研习者应该从哪一种先学起呢:篆书?行书?隶书?康有为认为应该从魏碑体书法学起,因为魏碑体属于方笔书法,可以练习腕力。他盛赞魏碑:“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书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思绪万千,既感慨康氏书法造诣、文学水平之高,又感叹历史真相之弄人。此处省略一万字,否则游记歪楼成论康氏~
龙门石窟 中的碑刻题记,记载的都是佛教徒们为了某种愿望而出资开窟龛造像的事迹。在 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从汉隶向唐楷发展的过程中,魏碑体书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仔细端详,你是否能品出字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 大方 的神韵?更进一步,是否能领略雕造者们内心佛界外化出的“静穆”之美?此时,只叹自身修为不够,无法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 欣赏完 龙门 二十品,转头瞧见了老郭的牌匾“ 龙门石窟 ”,啧啧,脱胎于魏碑体却又有创新,搁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莲花洞则以穹窿顶上的莲花浮雕而得名。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万佛洞完成于唐代 永隆 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 狮子 ,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二天王,是 龙门石窟 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 菩萨 ,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整个洞窟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 菩萨 像,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被誉为“最美观音像”。
此刻,我想起了 柬埔寨 吴哥寺的天女。她们前额光洁,面容温婉,云发高盘,体态高雅,或是手提裙裾,或是手抚秀发,仪态万千。(2017年2月,摄于 柬埔寨 )
无论是唐代的 菩萨 还是吴哥寺的天女,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而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有把握的艺术家,只属于繁荣盛世时。 和众多游客一样,来 龙门石窟 就是为了一睹卢舍那的芳容。虽然已从网上多次看到过图片,但身临其境时还是被像龛群像的磅礴气势和卢舍那迷人的微笑给怔住了。卢舍那大佛龛又叫奉先寺,是唐高宗为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而建,整个佛龛的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 菩萨 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像,卢舍那两侧造像高低起伏,构成优美的天际线。在 中国 哲学观中,奇数被称为阳数,符合 中国 崇尚阳刚之美,所以这里有九座雕像,而另一方面 中国 人也欣赏阴柔之美,因此 中国 的佛像中有了许多女性面孔。
凝望卢舍那,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衣褶薄襞流泻得像音乐一般。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这即是盛唐气象!这即是东方雕塑!尤其是那一抹慈 宁安 详的微笑,直抵芸芸众生的内心,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这即是“大唐的微笑”!这非官方称呼,但在我看来,这完全不逊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是“高棉的微笑”。
据说,卢舍那的原型是一代女王武则天,而巴戎寺的雕塑原型是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看来“君权神授”的套路中外都玩儿~各个角度的卢舍那像龛群:
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 宾阳 中洞、莲花洞到唐代的万佛洞、奉先寺,我们可以看出造像艺术风格从北魏到唐代的演变:北魏时期佛雕造像追求秀骨清像式,而唐代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因为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而唐代则偏爱丰腴之美。 佛教一路东来,以白马寺为起点,逐渐扎根 中国 并继续东传,在于 中国 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中逐渐完成了它 中国 化的历程。在 龙门石窟 ,佛教的造像有了新的诠释,也超越了它在 印度 的影响和地位。
洛阳 以“佛”为主线,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中华文化课,而我也因为 洛阳 ,历经了认知的五种境界:第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不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知道自己知道。第五: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同样在东汉时期, 中国 本土宗教道教在 洛阳 产生。欲知其中故事,敬请期待花花的 洛阳 周末游之二——老君山。
行程
9月5日:MU5389 7:05-9:15 上海 - 洛阳 9月6日:MU9956 18:05-19:40 郑州 - 杭州 美景1、 龙门石窟 :租讲解器30元,也可以关注公众号免费听;电瓶车没必要租;景区的精华在西区,如果时间紧,东区部分可略过。2、丽景门:开放时间至22:00,门票35。3、白马寺: 中国 第一古刹,门票35,跟它的历史地位相比可以算是很便宜了。看寺庙必须听讲解,蹭免费导游、看展览馆介绍均可。4、洛邑古城:仿古建筑,美则美矣,毫无灵魂,胜在免费,适合晚上遛弯儿。至于小吃街、鼓楼、应天门打卡飘过。美食:1、管记水席: 洛阳 熬货、牡丹燕菜、山楂捞,中午12点之前得去。2、老街:羊肉卷、十梨香(玫瑰冰糖煮梨、杏仁茶)3、牛百碗牛肉汤4:老 洛阳 面馆:糊涂面、浆水面、蜜汁红薯汤 洛阳 菜真实在,每顿都是扶墙出,除了水席都觉得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