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 | 沙漠戈壁 | 探寻西夏王朝 |SAEVOM宁夏记[含海量美图+旅行所见所感+超强攻略]

它,没有辽的广阔国土,没有金的凌厉锋芒,更没有宋的丰饶殷实,身为弹丸小国,却是如何在强邻环伺中坚持了近两个世纪?它,在成吉思汗的 蒙古 军队的多次征讨下,是如何做到与 蒙古 大军交战22年丝毫没有落于下风,成吉思汗自己为此也身受重伤。直到成吉思汗死去, 蒙古 政权也没能将它消灭?它,在埋葬它历代首领的王陵,许多附属建筑如阙门、碑亭、月城、内城、角楼等都早已被风雨侵蚀而毁坏坍塌,但为什么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主体却依然挺拔独存?它,在建造历代王陵之地周围多是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 它,在灭亡以后,失去家园的民族人民,命运又是如何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创造自己的文字,是它最辉煌的文化成就。有学者称它的文字是:“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它,就是西夏。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节目,探寻背后的秘密。

咳咳,回到这篇游记,这次清明小假期,东凑西凑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恰巧 重庆 飞 银川 的机票又是跳楼价,果断入了一张,前往有着“塞上 江南 ”之美誉的 宁夏 回族自治区,去探寻那神秘的西夏王朝。 飞机即将落地前,在高空中看到干枯直立、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辽阔的土地里,站立着几棵落光了树叶光秃秃的寂寥的树,零零散散的几辆车从马路上飞驰而过,这就是我对 宁夏 的第一印象。漫无边际的荒漠与戈壁滩,说不尽的苍凉!▼这次旅行去的几个主要景点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镇北堡西部影城
贺兰山岩画
水洞沟
腾格里沙漠

|壹| 西夏王朝

西夏的领土不是很大,而且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沙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此外,西夏还位于宋、辽、金三国之中,周边形势非常险恶。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历经10代皇帝,建立政权长达347年之久(从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权算起)。要知道,当时辽朝人口接近800万,金朝人口超过5000万,宋朝更是超过一亿,而西夏全盛时期人口也不过300万。▼西夏疆域图(公元1111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1.1| 西夏历史

|1.1.1|元昊称帝建国

简单来说,公元1038年,元昊在辽国支持下称帝,建都兴庆府(今 宁夏 银川 ),国号大夏。 建国以后的大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王国,党项语当中的称大夏为“邦泥定”,意思为“白上国”,就是崇尚白色的国家。还有学者认为“党项”音译过来就是“大夏”。 这时的大夏“东据 黄河 ,西至 玉门 ,南临萧关,北抵大漠,镜土方两万余里”,而大夏先后和北宋、辽以及南宋、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1.2|进入鼎盛时期

但是,宋朝不满意西夏和自己对等的地位,准备讨伐。不过,元昊此时的经济力量还有军事力量都已经大大的增强,所以撕毁了与宋朝的合约,连续对宋朝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每次都大获胜利,党项族的历史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虽然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在财力与人马上都损失惨重,并且辽国也对其造成了威胁,为此元昊在1044年不得不向宋朝上表,名义上仍旧称臣,与北宋签但是在订了和议。

|1.1.3|逐渐走向衰弱

不过在元昊死后,西夏外戚和宗室贵族之间相互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当西夏仁宗李仁孝继位以后,国势已经由盛转衰。这时候辽还有北宋已经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破灭了,西夏不得不向金称臣纳贡。正当西夏势力日益衰落时候,北方 蒙古 族迅速崛起,成吉思汗建立 蒙古 国以后,接着对西夏和金大举进攻。 公元1205年,西夏与 蒙古 发生了第一次的正面冲突,揭开了西夏与 蒙古 的战争序幕。

|1.1.4|西夏王朝灭亡

公元1227年夏天,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之久,西夏人拼死抵抗, 蒙古 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时候受伤去世,之后, 蒙古 军杀死了已经投降的西夏末代帝王,西夏灭亡。 西夏亡国后,皇族被屠,文化被灭。为了彻底抹去西夏的存在, 蒙古 将这片故地称为“ 宁夏 ”,即“安 定西 夏”。至此,这个崛起于1038年的党项族政权,在经历了190年的风雨后,终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1.1.5|西夏发展简图

|1.2| 西夏的民族性格

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载,党项人“民俗勇悍,其民习于用兵,善忍饥渴,能受辛苦,乐斗死而耻病终......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和,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此 中国 (宋朝)之民所不能为也。” 在这样的民族性格下,西夏人崇拜英雄、崇尚武力,很小时候就开始学习骑射和武术。 这也就解释了开篇提到的为何西夏作为弹丸小国,却可以在 蒙古 大军22年讨伐下,丝毫都没有落下风。

|1.3| 西夏的军事制度

西夏建国后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原部落武装或称“种落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史载:“羌俗,以帐族盛大者为长官,亦止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之职。至是,始立文武班。” 其军事统御机构有:“枢密,掌军国兵防边备”,其下属“翊卫司、司统制训练,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诸事”。还有一些如官计司、群牧司、飞龙苑等机构也兼管军务,如官计司掌文武官员的升迁调补,群牧司掌军司政务,飞龙苑负责防扩宫城,警捕盗贼等。军队由**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1.3.1|铁鹞子

在西夏的军队中,铁鹞子总计只有3000人,属于精锐中的精锐。 铁鹞子的官兵全部来自于拓跋部落,而且官兵们采用了世袭制度。父亲是铁鹞子官兵,儿子成年以后接班。与其他的西夏军队相比,铁鹞子在各方面的待遇都是最好的。在战争中,铁鹞子起到了冲锋陷阵的重要作用。 铁鹞子作为西夏军队的支柱,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西夏先后与北宋、辽国、金国、 蒙古 等政权对抗。在 蒙古 帝国崛起的过程中,西夏也成为了 蒙古 的绊脚石, 蒙古 军队前后三次进攻西夏。这其中也主要得益于铁鹞子。但是,面对比自己还强悍的 蒙古 骑兵,最后西夏铁鹞子也无法挽救西夏的灭亡。▼铁鹞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1.4| 西夏的兵役制度

由于人口过少,所以西夏的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称西夏“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而《宋史•夏国传》记载:“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辽史•西夏外纪》、宋人曾巩著《隆平集•西夏传》,但在内容和文字上互有歧异或补充。如《隆平集•夏国赵保吉传》称:“其部族一家号一帐”,“有二丁者,取正军一人,负担一人,为一抄”,“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介胄弓矢以行。”则比《宋史》记载确切具体。 西夏的兵器与征战的装备状况也是非常有意思,在 《宋史•夏国传》记载,“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团练使以上:帐一、弓一、箭五百、马一、橐驼五……刺史以下无帐,无旗鼓,人各橐驼一”。 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平时放牧、战时打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物资匮乏,西夏朝廷从不给士兵发放粮饷,全部由后者自行筹集。这一艰苦条件逼迫士兵对外抢掠财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狼一样的狠劲,北宋边民为此苦不堪言。

|1.5| 西夏女兵

在骁勇善战的西夏士兵之中,最著名的主要是重甲骑兵“铁鹞子”,与金国的“铁浮屠”不相上下。 不过在古代,军营大多忌讳女子当兵,所以才会有1500年前北魏时期的花 木兰 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流传至今。但是,西夏史学家发现,西夏则对女子从军进行了明文规定。 西夏男人非常彪悍,女人们也丝毫不逊色,西夏素来有着“全民皆兵”的传统,国家明文规定女性可以入伍,这些入伍的女兵被称为“麻魁”或“寨妇”,这是 中国 历史上关于女性合法入伍的唯一记载。 西夏“麻魁”大多身强力壮,勇武善战,战功赫赫,为政权巩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有 关西 夏女子尚武参军、勇敢杀敌的记载不绝于文书。史书记载:“东汉以来, 西北 羌患频仍,而妇女皆能挟弓而斗”。 为了鼓舞人心,西夏的皇太后还曾经亲自披甲上阵。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派五路大军征讨西夏,宋军一度直逼西夏国都。在此危难之际,梁太后率西夏军在 六盘山 永乐城与宋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而在汉族政权里,也实在做不出来让女人们冲锋陷阵,所以,宋朝人才会轻蔑地笑话西夏人是“西贼”。▼ 贺兰山 岩画中的西夏女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1.6| 西夏文字

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创造自己的文字,是西夏最辉煌的文化成就。西夏文作为打开西夏文化的钥匙,完整破译西夏文,对于有 关西 夏的研究至关重要。 可是随着 蒙古 大军的铁蹄践踏,大量西夏典籍消失殆尽,西夏文字也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外。清朝学者张澍说,西夏文字“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与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1.6.1|黑水城强盗之行

西夏文字重大发现来自于那就是上世纪初在西夏 黑水 城遗址出土的珍贵西夏文书。而这些来自于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 黑水 城之行。 14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经提到过——充满传奇色彩的 黑水 城。而这 黑水 城正是现在西夏 黑水 城遗址的位置。1908年,科兹洛夫出现在 蒙古 高原的一处沙漠,他的使命就是找到传说当中的一座古城,就是哈拉浩特(汉语翻译为 黑水 城)。而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对 黑水 城的考古,发现了大量西夏相关的文物、文献,以科考的名义对我们这个东方古国进行掠夺。 俄藏 黑水 城文献以西夏文献为主,数量与完本比例很大,有8000多个编号,数千卷册。 黑水 城西夏文献有500多种,其中仅世俗文献就有近百种。20世纪前,世上还见不到一部西夏文献。 进入21世纪,西夏文献已占中古时期文献的很大比重。可以说, 黑水 城西夏文书的发现改变了 中国 古籍分布的格局。 科兹洛夫在 圣彼得堡 展出了他从 中国 黑水 城带回的文物文献,轰动一时。但是科兹洛夫在黑城周际一共挖掉了30多座塔,几乎毁了黑城80%的塔,他不仅挖走了抄本书籍2000多种,还挖走了300张佛画和大量木制的、青铜镀金的小佛像。 贪欲占据心灵上风的科兹洛夫,让 黑水 城遭到了很大破坏。

|1.6.2|《番汉合时掌中珠》

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成堆的文献中发现了一册《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打开西夏文献的一把钥匙——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由这本字典将其余的文献翻译成了汉文还有俄文,从此尘封已久的西夏历史逐渐清晰。 著名探险家 英国 人斯坦因在1914年也曾到 黑水 城寻找发掘,得到不少西夏遗物,藏于 大英 博物馆。 法国 的伯希和 瑞典 的斯文赫定也得到了一些西夏文献,分别藏于 法国 的 巴黎 图书馆和 瑞典 的 斯德哥尔摩 民族学博物馆。此外, 印度 、 越南 也都藏有一些自 中国 流失的西夏文献。

|1.6.3|《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

而张澍在 甘肃 武威 县的清应寺内发现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石碑正面刻的是西夏文,背面则刻汉字,尘封已久的西夏历史和文化,随着西夏文字的重现而被史学家们慢慢地解读,西夏王朝曾经灿烂的文明,也一点点地拂去了历史的风沙。

|贰| 行程安排+住宿+交通

|2.1| 行程安排+景点分布简图

▼这次去的主要景点分布图

▼行程安排

|2.2| 住宿

本人大学生,也没有很多钱,所以出行通常都住青年旅舍。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出行,住酒店不太安全,很多人会说青年旅舍人多很杂,会更加不安全,其实我觉得因人而异吧,反正我住到现在几十家青年旅舍,从来没有遇到别人私自拿我的东西,但是贵重物品还是要自己保存好。第二,青年旅舍相对来说会价格比较公道,住过便宜的一二十,住过最贵的也就七八十,所以出行看个人,如果预算相对宽裕,那么选择就多了。第三,青年旅舍对于独自旅行的朋友来说,会让旅途不太孤独吧,你可以在青旅玩游戏,结交朋友,听有趣的故事,和三观合适的人拼车结伴旅行,甚至邂逅一段美好的爱情。 银川 :卡瑞娜青年旅舍( 银川 火车站店) 价格:46就在火车站旁边,站在大厅就可以看到火车站了,定了青旅以后老板会发给你路线图,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青旅就在小区里,有门禁所以是非常安全的,并且离我后面几天所需坐的 宁夏 旅游景区直通车所在上车点非常近,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女生间环境非常好,四人间非常的宽敞,有独立的卫生间,青旅真的超级无敌干净,老板一个大男生,能够做到如此干净整洁,也是让我自愧不如哈哈哈!(后来才知道老板99年,比我还小一岁,年少有为,惭愧惭愧)附近交通也很方便,步行十分钟也可以到达商圈,总之,我真的超级安利! 中卫 :山豆几青年旅舍/漫江湖青年旅舍/大漠槐花吟青年旅舍其实去 中卫 主要是临时决定去沙漠露营,所以也没在青旅里面住上一晚上(下午就可以陆陆续续进沙漠了),只是第二天沙漠出来以后,可以到青旅里洗漱一下而已(全身都是沙子!)。临时决定要去露营后,打电话咨询了上面这几家青年旅舍(当时我还不知道他们其实是一起露营的),想着哪家的女生多我就去那家(因为独自旅行,所以想在沙漠里有一样独自旅行的女生可以和我拼帐篷)后来加微信了解以后,才顿时间发现他们是一起露营,只是各家自己报名统计人数,再进行汇总。每家店的老板人都超级好,所以大家看自己情况定就行。漫江湖离火车站最近,走过去也就十分钟左右。山豆几老板娘特别有趣,她家店非常温馨。大漠槐花吟老板人也巨好,一直说都包在哥身上,你就好好玩就行。

|2.3| 交通

银川 :主要是坐 宁夏 旅游景区直通车前往各大景区。 由于 银川 景点分布比较零散,有公交车前往(淡季是暂停发车的),并且公交车时间非常不方便,过了时间只能够拼车或包车前往,但是在大 西北 这地方包车有点小坑( 其实景点离市区不是特别远,所以如果很多人一起出行,打算包车,建议咨询一下住的青旅老板等价格是否合适,再决定,以防被坑!) 我是独自旅行,主要就是想要方便、安全,还有省钱!当时查攻略看到这个直通车,想起在 成都 也有类似于这种的,果断决定住在直通车上车点附近,出行就坐他们公司的车,事实证明就是非常方便,且价格非常公道,工作人员态度超级好,有啥问题都非常积极热情地帮忙解答。 可以关注公众号,直接在上面预定你所需的班车/ 如果在火车站/新月广场上车点附近住的话,也可以现场咨询一下。▼公众号页面截图

中卫 : 中卫 就没有这种直通车,如果打算去 沙坡头 玩的话,旺季可能有专线车前往,淡季不确定,除了专线车/公交车,就只能够拼车或包车,建议咨询一下再确认,以防被坑。如果打算去沙漠露营,就不用担心了,专车送到沙漠入口,再坐沙漠冲浪车进入到露营地。

|2.4| 交通tips

网上有很多攻略,可以看但是不能全信,毕竟出行月份、淡旺季不同,这些车次都是不一样的(淡季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一样车次班次去发车,人力还有车费上都是一笔钱,人家公司又不傻)。所以建议独自旅行的朋友还是可以多查多问(无论去哪个地方旅行),当然资金充裕的朋友随意,安全第一,包车拼车谨慎一点。

|叁| 风沙里走一遭,一眼梦回千年古国

|3.1| 西夏王陵是如何被发现的

1937年,一位 德国 飞行员经过,发现在 贺兰山 脚下矗立着许多白色的圆形大土堆。▼图片来自于《神秘的西夏》纪录片截图(若侵必删)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而西夏王陵真正被发现且保护起来,主要是在1972年, 银川 西边正在修建一座小型军用机场,施工单位挖出了一些破碎陶片,陶片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陶片里夹杂了一些上面刻有奇怪方块文字的方砖破片。这些文字乍看之下像是中文,却没有人看得懂。于是施工单位紧急通知 宁夏 博物馆,在赶到现场的考古专家细心挖堀之下,一座古老的墓室重见天日。 考古人员随即在这片 银川 市西边大约30公里的沙漠上扩大搜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的高大黄土堆。每个较大的黄土堆周围都环绕着方形的城墙还有一些陵台等建筑。不久之后,在大家研究讨论后终于肯定,这些雄伟的黄土堆正是——西夏王家陵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地区里,一共发现了九座王陵,253座陪葬墓;这是 中国 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那么究竟在一座座王陵之下,都隐藏了哪些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呢?

|3.2| 西夏王陵选址风水

党项羌族内迁以后,逐渐吸收和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习俗。特别是西夏建国以后,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夏君主基本上以儒家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治理了。而王陵的兴建,也是反映了这方面。 同宋朝皇帝一样,西夏的帝王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坟的选址。一座理想的帝王阴宅按照风水的说法,应该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之地。且他们也认为,帝王陵墓所在地的风水好坏,是关系到国运是否可以长久、 江山 是否能永固的大事,不能够有任何的马虎。 西夏王陵区“背山面河,四塞险固”,“西据贺兰之雄,东据 黄河 之险”而“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正是西夏王陵风水形胜的写照。整个王陵背靠着雄伟的 贺兰山 脉,面对富饶的 银川 平原,还有滔滔不绝的 黄河 流淌着,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

|3.3| 西夏王陵地理特点

总的来说西夏王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地理特点:1.地厧结构优越西夏王陵区的地貌属于老年性洪积堆积,地表遍布了粗砂、砾石,土层较薄,结构紧密,承载力强。而另外一方面排水条件好,保水性较差,地下水位自然较深。所以构筑地表工程条件优越,也适宜于地下墓室的修建。2.选地阻挡风蚀西夏王陵主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选 贺兰山 作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 贺兰山 可以阻挡部分 西北 风的侵入,这也正是与我国文化常常讲“天时、地利”的含义如出一辙。可是也有一点很奇怪的是,王陵和附属的建筑都是在 贺兰山 的屏障当中,但是为何只剩下王陵依然矗立在风雨当中?3.地势高亢开阔刚才说道:西夏王陵区“背山面河,四塞险固”,“西据贺兰之雄,东据 黄河 之险”。我们再回到地图可以看出,西夏王陵地处 贺兰山 中段东麓洪水冲积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高亢开阔,陵区居高临下,既可以俯视看到整个 银川 平原,也可以远眺 黄河 之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4.洪水危害较小 贺兰山 沟壑纵横,在 宁夏 境内分布有20多个大的沟口,而集中在中段甘沟以北,大量的洪水分泄在北部。陵区的四个沟口洪水流量都比较小,且陵墓大多都在这四条沟谷分割而形成的高地上,因而不会有洪水对陵墓的威胁。5.气候温暖干燥这个大家基本上大家下飞机也可以感受到了,大 西北 的气候就是偏比较干燥的。而 贺兰山 山脊高度在2000-2500米之间,南北绵延250多公里。雄伟的 贺兰山 屹立于 宁夏 西北 ,阻挡着 阿拉善 高原的寒流侵袭,因为雨量稀少,山前周围的环境干燥而又十分的温暖。6.建筑选料创新西夏王陵主要采用的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这也显示党项民族在 中国 建筑史无前列的创造和突破。坚固实用这也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真的有些破坏的话,900多年以来, 宁夏 一带天灾不断,特别是地震频繁,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西夏王陵却始终巍然屹立,我觉得这个主要因素比较小,反倒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很多。可见西夏王陵是建立在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之上的。

|3.4| 西夏王陵布局特点

特点:对称布置、形似 北斗 七星图或八卦图 在 中国 陵墓文化中,一般王陵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帝王辈分由南向北排列,西夏王陵也不例外。按照 中国 传统的南北中线为轴,左右对称的排列形式,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嘉靖 宁夏 新志》文中云:“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自此,有许多人沿袭并且赞成此说法。 当代著名史学家杨宽在其《 中国 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一书中亦认为:“西夏陵园的布局,沿着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这和唐宋陵园的格式是一致的。” 但是西夏王陵的布局又是很怪异的,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体现着一种事先设计好的规划。从高空俯视九座王陵的分布,好像与 北斗 七星图相似。但是单独看八座王陵的分布,9座帝陵陵台均为八棱锥形,又与八卦图形相近似。▼西夏王陵中各大王陵的简约分布图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北斗 七星图+八卦图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有学者猜测,可能是根据风水文化来定位安排的,可是随之也有疑问便是西夏王国最早到最晚共经历九代,时间相差近200年,谁又能事先预测到西夏王国只会传9代王位?谁又能预测到西夏亡国的时间呢? 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分支,在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后,并没有一些明显的实际例来证明,西夏王国有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的的特征。所以至今历史学者或者考古家都难以解释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图形的缘由。所以你知道吗?(我查阅了多本资料,确实很少看到关于王陵格局的解析,即使有也是匆匆带过)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5| 西夏王陵几大迷点

以下整理了几个在网上看到的网友们提出的迷点,还有我自己的一些疑惑。/一/以上也提过了,西夏王陵主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选 贺兰山 作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 贺兰山 可以阻挡部分 西北 风的侵入,这也正是与国文化常常讲“天时、地利”的含义如出一辙。可是很奇怪的是,王陵和附属的建筑都是在 贺兰山 的屏障当中,但是为何只剩下王陵依然矗立在风雨当中?为何其余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二/西夏建陵近千年,且 贺兰山 暴发山洪不计其数,但是却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还有陪葬墓园当中穿过,这是为何?/三/生活在 贺兰山 麓的党项民族以原始部落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而且西夏王陵周围也有很多牧民放羊牧牛的好地方,可是为什么唯独这王陵寸草不生呢?在我“实地考察”以后,发现真是如此,王陵以陵台为主周边的土地寸草不生,且土层表面也是非常坚硬,而后回来查阅资料时,看过一本书上学者说,陵墓是夯土筑成没有草籽驻留生根的缝隙,在其坚硬且光滑的表面,没有草籽生存的条件。但是随之也引申出来一个问题,泥土能比石头坚硬吗?众所周知,石头裂缝落下草籽,也可长出草来。更何况夯土不可能没有一点缝隙(实地认真研究过它们的土质,确实有缝隙的)而后也有考古学家提出一种论点,可能当年建筑陵墓时,通过熏蒸泥土除去草籽生长的养分,所以王陵寸草不生。但又有问题油然而生,熏蒸的作用真能持续近千年,即使真是这样,陵墓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泥土,这些浮土不是经过熏蒸的,草籽难道不能在此生根发芽吗?/四/站在苍凉的 贺兰山 麓,远望西夏王陵的身影,成群乌鸦和麻雀会落在光秃秃的石头和枯树枝上,却从不见有鸟兽在王陵上歇脚。经常可见麻雀聚集在一棵树上,雅雀也是遍地都有,可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却不落在王陵之上,这是为何呢?

|3.6|三号陵(泰陵)

三号陵,坐落在西夏王陵的东南部,占地面积主要是15万平方米,陵园外筑4座角台,以示兆域,南置左右对称的阙台,阙台背后的御道两侧各有形制不尽相同的碑亭,陵园的主要建筑就是平面连接呈现“凸”字形的月城还有内城。内城从南向北为献殿,墓道还有陵台。墓室位于陵台前的地下,墓道与陵台偏于陵园中轴线西侧。▼三号陵分布平面图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必删)

|3.6.1|东西碑亭的发掘

接下来讲讲,三号陵我最感兴趣的东、西碑亭吧。 碑亭是西夏人为祖先树碑立传、记载生平事迹,为其歌功颂德的地方。 一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主要是因为碑亭上面的一个石座,远远看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那么大家先来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座碑座被雕成了人像,与中原汉族地区多用龟石驼碑有所不同。但是其实却是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碑座用的是青灰色砂岩雕刻而成,其所雕的人像面形深圆,五官扁平,圆眼大睁,柳眉上翘,鼻宽梁长,嘴大唇厚,獠牙外露,膛胸裹腹,乳垂过肚,双膝跪地,双臂拄膝。整个人体极度夸张变形,不成比例,实在是令人惊奇,引人注目。(我是写不出这么多的形容词,大多来自百科,但是描述真的是非常生动形象了!) 发掘清理中还发现,东西碑亭碑褚佐原来有四尊,一尊已经毁成碎石,一尊上部有所损伤,其余两尊保存完好,三尊其中两尊相似。可推出被毁的一尊与另外一尊是一样的。 有学者推断西夏陵出土的人像碑座与 埃及 金字塔前狮身人面都是陵墓前的守护神,并且因伏羲生的“人首蛟身(有鳞纹)、圆目獠牙、载角如牛”,与西夏陵人像碑座造型极其近似,因而断定是纪念伏羲的。

|3.6.1.1|东碑亭

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式发掘了东碑亭。 发掘之前,该遗址为一四面呈现缓坡状的方形台基,台基上面都布满了碎砖、石雕碎块。经过清理,台面呈现出了圆角方形,四壁是三级台阶状,四壁台阶都是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台面却呈现圆角方形即发现了一个圆形建筑基址,专家推断当初可能建有一个圆形、穹窿顶的建筑,其主要是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内部直径为7.5m,以方砖铺饰,磨砖对缝非常地平整,但是大部分都已经被揭去。 在此轴线上,发现了三个人像石座,东面一个缺失,仅留下一个方形遗迹。石座呈现正方体,边长0.63m,高0.6m,正面浮雕人像(便是上面那张图片所示),在人像石座前有着一片铺地砖为花纹方砖,纵横各有四排,对缝铺砌。 在台基的南面正中有斜坡式踏道一处,宽10m,长10.5m,坡度大概是10度。碑亭遗址的倒塌堆积厚度为0.8m,主要为各种建筑材料,人像石雕残块,残碑块,瓷片以及腐朽的铜、铁器碎片,泥塑像残块,白灰皮,木炭等等。建筑材料都是以条砖、绳纹砖,素面方砖,花纹方砖为大宗,另外有部分琉璃的装饰物,但是其形制多不可辨。而瓦、瓦当还有滴水的出土数量非常的少。

|3.6.1.2|西碑亭

1998年7月份,考古人员对西碑亭进行开采发掘,基座平面呈现正方形,底座边长20m,上部台面宽17m左右,夯土台高2.2m,夯土台四面原用砖包砌成阶梯,台基南侧筑有呈现扇形的包砖踏道,供人登亭。该碑亭亭面主要是由大小两个同心圆的建筑机制组合而成,全部都用青砖铺设。 碑亭的基址分为三个部分:基址的中心铺地砖组合成圆形图案,其所用的方砖经过磨合对缝,非常地齐整,围绕它的外圈是砖砌环形基址,所用的砖则为长梯形,扁梯形,条形,主要就是以平行线斜砌而成,最外面铺地砖铺成内边圆形,外边圆角方形。

|3.6.2|神墙的发掘

月城还有陵城主要就是以神墙作为主要的建筑标志。 如今这些神墙虽然残高尚有两米左右,但是都已经变成断垣残壁。其墙基堆满了瓦砾还有泥土,令人难以辨别出来其原貌。▼神墙的照片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不过经过发掘还有清理,也是揭开神墙的神秘。 无论是月城还是陵城,其墙体都是直接筑在原有的砂砾碎石上,中部较窄,靠近转角渐宽大,这种土墙是用长为3m的木板两面夹住,中间用黄土夯实,每一层都夯土厚度多在十厘米左右,墙体筑完成以后,再在上面抹上一到两厘米的草桔泥皮,然后再涂上半厘米厚的诸红泥皮,这样,陵区的神墙全都是一片红色。(岁月流逝,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红色了) 另外在墙根两侧不足半米之处还发现了成排的小坑,这些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滴水线,那么也可以推断出来原来的墙体,会比现存多出来许多,并且也有可能附有瓦片出嶦。这为准确而全面地考证月城墙体建筑全貌,以及陵园整体建筑形制奠定了基础。 墙体两侧还可以看到有凹槽,原来是放置支撑上部建筑物的木柱的,木柱置于凹槽内,这样既可以用墙体保护木柱,又可以使墙体保持一致,美观 大方 。

|3.6.3|三号陵行走记

莽莽大 西北 ,平沙无垠,不见人烟,蓬断草枯,胡雁哀鸣。 这是我第一眼见到三号陵时,脑海里浮现的一句话。放眼望去,只有零星的几个游客,耳边只有呼啸的风声,大 西北 的风,没有让人觉得寒冷而颤抖,风中夹杂着黄沙割在脸上,不免有些生疼,让人也不禁都低下了头,不敢睁开眼睛,风也吹散了积压在人们心头久已的郁吧。 向三号陵走去的路,非常漫长。远远便看到一个白色圆形的建筑,在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里,它就静静的矗立着。这是一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从未见到过的,即感到神奇又觉得非常神秘。仿佛有着巨大的魔力吸引着我加快步伐向前去感受它。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走进三号陵第一眼看到的是阙台,东西对峙,阙是标志建筑群入口处的礼仪性建筑物,追溯起来,它的雏形也许来自早期部落聚居地设于主要入口两侧的岗楼,有侦察守望的功能,而后逐渐演变为寺庙、皇家宫殿、皇家陵园等建筑群体的装饰性建筑,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西夏陵的阙台台基皆为不规则的圆形,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推断原阙台建筑可能为类似佛塔的塔式建筑。但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它已经被磨平了棱角,看不到其塔式的建筑。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穿过月城我们便来到了内城,进入南门以后,本应该看到的是献殿,但是由于年底久远,还有战乱等已经不复存在,献殿到陵塔之间是墓道,最后也就是整个陵园最重要的建筑——陵塔。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7|一二号陵

从三号陵出来以后,乘坐景区大巴车前往一二号陵,路程比较远。 一二号陵是位于西夏王陵最南端的两座帝王陵,它们南北紧邻,规模、布局、建筑形制都相同,所以也把他们称之为双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还有观赏价值。据考古学家推测,此二陵可能为西夏建国者李元昊为其祖父李继迁还有父亲李德明修建的嘉陵还有裕陵。 下了景区巴士后,站在马路边上,看到双陵第一眼,便想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一句话: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我想在这儿,无穷无尽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陵塔好似战士一般守卫着这片土地,而人,站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子里面的小石子罢了。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3.8|西夏王陵出土文物

|3.8.1|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出土于六号陵)

宁夏博物馆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必删)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裸体,腹部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部左上角有刻着西夏文三行,计十五个字。第一行四个字翻译成为“小虫旷负”,第二行四个字译成为“志文支座”,第三行七个字译成“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六个字“砌垒匠高世昌”,这个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的艺术独特风格。仅此一件雕刻有西夏文字,所以非常的珍贵!

|3.8.2|鸱吻

鸱吻用于屋顶正脊两端,其形态张口露牙,尾端卷曲分双叉,如同鱼尾,头部有鳍,身有鳞纹。龙头脊饰为青灰色,形态为 龙口 大张,露牙,卷舌,上唇略卷,下唇前伸,两角斜立于双耳在颈后相交兽头脊饰为青灰色,呈现长方形,上颌翘起,呈现三角形,门齿前伸,獠牙向上弯曲至鼻子两侧,双目凸出,眉弓起来,两腮饰有鳞纹,下颌残断。▼鸱吻图片(来自于《神秘的西夏》纪录片截图)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3.8.3|铜牛和石马

铜牛为青铜质地,模制浇筑成形,内部为空心,腹中尚有残留的铁砂内膜,外表鎏金出土时鎏金已经有所脱落。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石马为青白砂石质地,通体圆雕。出土时右耳已经有所缺失,左耳稍微残,余皆完好。在口唇部位发现了少许的粉红色彩,可能原为彩绘。铜牛和石马同处于墓室的甬道内,虽然此墓被严重盗掘,但是其二重量,所以不曾被扰动。而由于铜牛靠近东壁,头向墓室,石马靠近西壁,头向墓道,两者是并列的,但是方向相反,可能反映出党项民族一定的葬制,由于在其他的墓里面也发现了铜牛还有石马,也可以见得他们是西夏王族重臣主要随葬的器物之一。

|3.8.4|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是梵语音译,汉语意译又称为“妙音鸟”,是佛教中被神化的一种鸟,人首鸟身,头部与人类的面孔没有差别,但是后背却生出双翅,下面还有尾翼,据佛经记载,这种鸟原来生于雪山之上,因为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而得名,是一种吉祥的鸟,对于妙音鸟专业人员也只能从一些文献当中得知,也是一直都没有见过其真正的艺术形象。▼迦陵频伽(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必删)

宁夏博物馆

|3.8.5|其他文物

|3.8.5.1|陶质材料

西夏王陵还出土了许多建筑材料。在陶质建筑材料中,条砖最为普遍。砖:其均为长方形,素面,青灰色,质地紧密,砖的背面压印手掌纹。条砖规格有很多种,绳纹砖多为碑亭遗址当中,长方形,青灰色,一面平素无纹,一面压印沟状绳纹,四周有凸陵边框,中心有一个长方形戳记,内印有任、牛、月、州、李、黄、主、良、言等字样;素面方砖出土比较普遍,方形,青灰色,素面,有的正面以及四边磨光,有的砖背压印手掌纹,其形制规格不一。各个帝陵陵园内还出土过各种花纹方砖。各类瓦当:筒瓦、板瓦使用会比较普遍,出土量很大。形制不一,规格不同。花卉纹瓦当,圆形,宽缘,边缘一周连珠纹,上部为瘦叶菊花,下部为三只半圆形叶。兽面纹瓦当,出土比较普遍,圆形,怪兽面,横眉凸眼,两腮鼓起,呲牙咧嘴,四周鬓毛卷曲。兽面式样个体虽然差异较大,但是形制都 大同 小异。陶质建筑装饰材料出土于各个帝陵当中。六号陵就有出土諦吻,龙头脊饰、兽头脊饰等。

|3.8.5.2|琉璃材料

龙首鱼,通体都施绿釉,光亮润泽,吻部曲卷向上,双目凹陷,鼻上有一个山形乳突,颈部有一圈鬓毛,遍体生鳞,两侧出现羽翼,背部有山形鱼鳍,尾鳍分作两支,鱼尾翘起,如同腾跃出水之状,腹部有柱形空心柄与脊瓦相连。

|3.8.5.3|碑刻

党项羌这个在 中国 古老的民族,不仅建立起了显赫一时的西夏王朝,而且还创制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字。这些文字基本上都反映并且保留在西夏王陵区的各座帝陵的碑亭遗址当中,一些陪葬的碑亭遗址也可以有所发现。但是由于西夏王陵屡次遭受洗劫和破坏,所以现在碑亭所立墓碑及其他的碑刻也被彻底捣毁,出土残碑当中一二字或者三五字是最为常见的,八字、十字已经属于难得,一二十字是非常罕见的。虽然破坏严重,但是史料是非常珍贵的,不仅可以补充西夏历史记载的不足,还可以订正史记记载中的失误。

|肆|岩壁前走走停停,寻找那神秘古老的岩画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贺兰山 岩画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

|4.1|贺兰山岩画是如何被发现的

我国的岩画早在4至3万年以前就有所记载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远在公元前3世纪,于战国时韩非著《韩非子》一书。其中说:“赵王令工施钩梯而缘博吾,刻梳人际其上,广三尺长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游于此”。这是记载在岩壁上足印的事。可见战国时代岩画风气犹存。 宁夏 贺兰山 岩画,在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姐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水经注》卷三“河水”记载:“河水又称为 东北 历石崖 山西 ,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不过也有人认为,“石崖山”即“今 内蒙古 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 市)卓子山”。卓子山为 贺兰山 支脉,在与 宁夏 石嘴山 毗邻的 乌海 市海勃湾区境内。卓子山有五处岩画点,多为人面像岩画,少有马岩画,更加没有虎岩画。 贺兰山 岩画开始被重视起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4年,曾担任 宁夏 社科院副院长的 吴忠 礼到达 平罗 县下乡的时候,在县域内的 贺兰山 归德沟发现了岩画。 1983年,是 贺兰山 岩画发现史最重要的一年。1969年夏天,在 贺兰县 搞过“社教”运动的李祥石在 贺兰山 贺兰口也发现了岩画,而1983年6月她再上贺兰口,开始调查、记录岩画,在9月他完成了《 宁夏 贺兰山 贺兰口岩画调查报告》,10月,《文物》月刊编辑部将李祥石的“调查报告”转交给 宁夏 博物馆原来的馆长钟侃研究院进行审定修改。1984年,1月9日,《 宁夏 科学普及报》发表了《李祥石在 贺兰山 东麓发现古代岩画和西夏文字》的消息, 宁夏 首次报道了 贺兰山 岩画,被外界所知道。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关学者就岩画方面的题目学出了不少的研究文章、考察报告等。并以出版发行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专著、画册,并且我国岩画的研究发展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1991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在 宁夏 国际岩画研讨会在 中国 银川 市召开,这代表 中国 岩画,及其研究已经得到了国际岩画界的认可和重视。

|4.2|南北岩画区别

我国的岩画分布虽然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线代,但这两大线代的特征又不是简单的绝对对立,而是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交叉与混杂的局面,但是在总体风格与艺术样式上各自有趋同倾向,分别体现了南北两种分化模式。

|4.2.1|区别一:地理位置+气候

北方:北方地区以山脉、沙漠、草原为主要地貌结构,多山多石,严寒又非常的贫瘠,所以北方的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在一起活动。游牧部落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以猎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所以北方岩画的内容多为动物。南方:南方主要是丛林、山地、海岸,多树多水,而气候湿热,且相对于北方会更加富饶,生活在这样气候温热、地理环境多样化得原始初民比起北方的人民来说生存相对容易的多。他们生活资料丰富,特定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模式。人们的主动性,已得到强调,关注社会活动和在随后出现的阶级关系成为中心,所以南方岩画中“人”成为了重要的主题。(不过动物形象也仍旧会出现在岩画当中,只是没有像北方那样比例大)

|4.2.2|区别二:创造地点

北方:多以传统的原始风水为选址依据,当然也以一些位置醒目、表面光亮的大块岩石或者地势险峻的岩石岩壁为作画地点。南方:南方岩画选择在遮风避雨的洞穴和岩壁上。

|4.2.3|区别三:创作手法

北方:北方岩画,凿刻的比较深、明显、以粗线和块面来造型,刻入岩石的表层,为的是能经得起自然的风化,雨水的侵蚀。南方:用软质工具沾颜料进行图画,也被大量应用于原始器皿上。也有一些使用赤铁矿粉和土红一类的天然矿物是所使用的主要颜料,配合天然植物汁液和动物的血液。(与古代 欧洲 、澳洲以及古代 印度 等地的岩画创作方法是一致的)

|4.2.4|区别四:艺术特点

北方:简化,古怪,夸张,残缺,震撼而又神秘,张扬而又稚嫩,荒凉而又古朴,显现悠远与苍凉、南方:抽象,修饰,完整,流畅,温柔委婉而又古朴,阴柔之美,可以说是温婉的古朴。

|4.3|贺兰山岩画内容

大致可以分为动物岩画、植物岩画、人面像岩画、人物岩画、生活图像还有符号与图案这六大类。

|4.3.1|人面像岩画

接下来我要讲讲我最感兴趣的人面像岩画!▼人面像岩画(来自于 宁夏 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人面像岩画,是指原始人类对于心目中的神灵鬼怪、图腾动物以及各种崇拜对象赋予人面形象而制作的岩画。神秘莫测的人面像吸引着八方来客。 宁夏 岩画中的人面像共有799幅,其中706幅都集中在了贺兰口,他们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脸谱长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人面像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也是我国岩画出现最早的题材之一。

|4.3.1.1|人面像岩画的猜测

关于人面像的说法是很多的,一种说法就是当时部落间争斗,把死去的人脸凿刻在悬崖峭壁上面,以示纪念。 也有人说过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面,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还有些专家认为,这些人面像其实就是古代巫师制作的神灵的形象,他们把神灵的脸刻在石壁上面,通过祭祀、膜拜等方式来表达深化自然的愿望。这种对于人首的崇拜来源于鬼神的观念,是先民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有些民族认为头部是一个人的灵魂之所在,因为头有七窍,集中了人的听觉、味觉还有感觉。 因此,古人认为头颅是巫术力量的中心,令人敬畏还有崇拜,同时,我们注意到,人面像图案的头部都有一些装饰物,这种装饰物不是为了美,而是有其实用性还有功利目的。饰物可能为动物的角、爪还有骨片等等先民们一直在与各类的野兽还有自然灾害抗争他们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像野兽一样,从而有利于捕获他们。由此我们可以说,岩画是其制作者原始思维的生动体现。

|4.3.1.2|陈兆复先生对人面像的解读

在查阅资料中,无意间翻阅到陈兆复先生所写的一书,陈兆复先生的《 中国 岩画发现史》中,引入了“历史进程”的先后概念,他认为:人面像与祭祀有关,与宗教信仰有关。史前人类的宗教信仰,是由于人类对于生存的渴望,产生了对于神的观念。并且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最初出现的是动物神,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神灵。 基于此,陈兆复先生认为岩画中出现的人面像崇拜的先后排序应该是动物神(狩猎神)崇拜,太阳神(天神)崇拜,祖先(神人同形)崇拜。 他说: 原始人类所崇拜的动物神就是狩猎神,其形状通常就是动物的形象,岩画中的大多数的动物面像,反映了原始人类对于动物所具有的超人力量的崇拜。 随着人类社会畜牧业的发展还有战胜动物的力量增强,人类转而尊崇畜牧的保护神,太阳、月亮、星星、天空便成为崇拜的对象,并且把更大的注意力转向太阳。因为太阳可以使得种子生长发芽,也可以使得牧草枯萎死亡。在人面像的头顶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放射线状的图案。这些放射线可以说是神人同形的太阳神像的基本特征。 此后,天神变成为人形,可能发生在父权制之后,那时候出现了对于祖先的崇拜,神的形状也就变成为人的形状。在贺兰口发现的神人同形的人面像岩画,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人的形象。

|4.4|太阳神岩画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狩猎的 成功 、水草的茂盛,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把年景不好,缺吃少穿,认为是上天对于人类的惩罚。太 阳高 居于天体之上,孕育生命,主宰万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还有力量,所以人们特别信仰还有崇拜太阳。 表现太阳神形象的岩画,最早发现在 俄罗斯 境内的 乌苏里江 流域和 黑龙江 沿岸的岩画分布点上面。 而在 贺兰山 岩画中,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太阳神岩画。▼原物一比一拓片画(来自 宁夏 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

太阳神岩画距今约有七千到八千,头部有放射性线条,象征着太阳照耀大地时发出的万丈光芒,面部圆形,印证了我们 中国 古代“天圆地方”。此外我们仔细观察可见,太阳神是重环双眼,上有睫毛,在 宁夏 岩画当中、只有地位极高的神灵才可以有这种双环眼的构图法,头部放射性线条有24条,面部线条有12条,两只眼睛有眼睫毛6根,以等比数列排列。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和一年24节气、一年12个月、半年6个月有关系吗? 又或者这副“太阳神”岩画是不是和历法有关? 比如 说古老的“太阳历”或者“太阳法”。 由此让人联想出很多问题…… 这副太阳神岩画被刻在离地面20余米处的石壁上,是 贺兰山 岩画中最高的一副。这是由于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生产力很低,无法理解自然界变化与原因,只可以用人格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认识自然的一切,那么险峻的地方是神灵大显神威的地方,所以便刻在离地面20余米处。 同时,有些学者还观察到每天早晨,第一缕阳光会照射在“太阳神”的岩画前方的一块巨石上,将这块巨石的阴影投向这副岩画时候,阴影的边缘总会叠压在“太阳神”头顶的不同刻线上面,似乎起到了日晷的作用。种种猜测,众说纷纭!

|伍|影视城闲逛,每个场景再现着当时的故事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想必有些人对它有点陌生,但是提到《大话西游》大家应该都非 常熟 悉了,这里就是《大话西游》《牧马人》《红高粱》等影视剧的取景地。▼经典画面+现场拍摄图

镇北堡西部影城

影视城,不出所料,都是满地跑的游客们,还有那乔装打扮的紫霞们。我真的是不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只得匆匆走完逛完再前往下个景点,整个景区都充斥着高音低嗓断断续续次第而来的讲解词,不过感觉大多数人也并没有认真聆听,只当讲解员走到一处场景,提到这是他们熟悉的影视剧拍摄地时,大家会“哦”的一声,拿出手机咔嚓拍下一张照片,再跟着人流走去下一个地方。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陆|漫步在荒漠与戈壁上,梦回旧石器时代

水洞沟是 中国 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 中国 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大约在三万年前,水洞沟一带,气候温暖,土地湿润,这里有茂密的森林与辽阔的草原,其间还有碧波荡漾的湖泊,在远处,可以隐约看到绵延不断的沙漠还有连绵起伏的沙丘。野马野驴、牛羊成群,它们就悠闲地生活在这里。那时远古时期的 宁夏 人,也在水洞沟这地方安家立业。但是好景不长、灾难降临了,猛烈的暴雨使得湖水上涨,人们惊慌失措地逃窜,而来不及逃走的动物便被湖水与河流冲击的淤泥掩埋起来了…… 三毛在文章里曾经写到,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生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情。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几乎优雅起来。走完水洞沟,觉得此话写得非常绝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命就这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水洞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