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非遗周末聚中秋特辑:传承,是最长久的团圆
中秋,是一年中最温柔的夜。
温柔,是游子的挂念,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温柔,是家人的团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管平日里什么样的压力和不顺,
在陪伴中,在团聚里,
都能被化解。

每个家庭自有每个家庭的温馨,
长长久久的陪伴,
就像中秋节的传承,
在人们心中日复一日深刻着的记忆和意义。

《白鹿原》中的祖宗祠堂,
凡是村中大小事,
村民都要在祠堂参与,
那是整个村的核心凝聚地,
是一个村落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传承。

传承是根,是生存于这片土地的根,
是几代人之间灵魂的传递和交流。
中秋将至,
每一代人之间用着民族文化交流、传递,
是为传承之大义,
这才是中秋的精神内核,
这才是最长久的团聚。

这一次非遗周末聚,
许多家庭带着隔代的孩子、父母,
就在这里和传承团聚。
传承是温暖的回归,
说它是对某种学问、技艺、教义等
在师徒间传授和继承,
不免太过狭义,
把它理解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甚至是一个人种的某种品格更替和传递,
才更为贴切。
所以,当台江的苗姑娘们
身着华丽衣裳表演《苗族彩鼓舞》时,
舞台上绽放的不光是精致和美丽,
更是一份对千年前老祖宗们才华的惊叹,
一份代代相传、代代守望的自豪。

著名乐评人孙达知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
“音乐是所有表达情感的方式中,最能让人接受,也是最能表达出所想的一种。”
《苗族飞歌》就是这其中之列,
当歌声响起,
歌声里浓郁的感情引起台下众人一阵激昂。
都说苗绣是“穿在身上的史书”,
就像苗族艺术里的正统一派
,
那飞歌则是地道的民间艺术
,
苗民个个张口就来,
歌词千变万化,
传递着千年来最朴实的情感。

传承不是单调的一脉,
应是多元融合的一个世界,
在非遗周末聚除了有贵州常见的苗族艺术,
还有中国旗袍协会带来的《夜郎故里我的家》;荔波县的《瑶族猴鼓舞》等等等等。


传承,将这所有的一切连成一个民族文化大脉,
成为大家精神上的团聚,
而这种团聚,是不会被时间冲淡,
也不会收到空间阻隔的。

内在精神是根,
长出的枝繁叶茂都是对根的传承,
根尚在一处,
不管怎样,在哪里都是团圆。
传承,便是最不会被分割的、最长久的团圆。

END
阅读剩余
版权声明:
作者:pu
链接:https://www.lwsart.com/archives/14634.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