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天堂:文学中的苏州园林

康熙年间,担任清廷翰林院编修的 苏州 人汪琬和同僚闲叙各地特产,骄傲地说: 苏州 的两大特产之一是状元。文人辈出,是 苏州 的荣光。然而在诗人沈朝初的眼中:“  苏州 好,城里半园亭”才是他热爱 苏州 的原因。文人与造园家,两者结合后将 苏州 园林抬上了 中国 园林风雅之首的 高台 。笔者这些年来持续亲近着分布在老城巷弄中隐秘天堂。也许就在一扇不起眼的小门后,存续着文人幻想中的完美异时空。在那里,孤石藤蔓的剪影打在一纸白墙上,亦真亦幻;婆娑光影自由穿梭在冰裂纹窗与月洞门之间,千变万化。花木扶疏的节奏踏着四季时序而来,美轮美奂。对于它们曾经的主人来说,无论是失意后的寄托还是世俗生活的精致趣味,都在文学中的 苏州 园林中一一浮现。

莳花植木皆有情:园林花事与意境

苏州 园林让人永不厌倦的魅力来自花木与节气、建筑、文人思想的巧妙结合。造园家会根据花事去创建一个个小型空间,它们散落于园林中,氛围感与意境随着节气的到来依次拉开帷幕。春观海棠夏看荷,秋色满园冬闻梅。文人与园林通过植物建立了与大自然的直接联系。精通园林美学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将花木与书中女性的命运相结合,仿佛只有了解了人与植物不可分割的联系,才能顿悟园林的精彩之处。当我们以时序来理解它,园林的春夏秋冬缓缓拉开序幕。【春】

【夏】

【秋】

【冬】

六岁时,父母带我去沧浪亭完成了平生的首次游园,现今仅存的回忆里,位于闻妙香室的那株老梅清雅美丽。它植株欹斜,星星点点的宫粉色花苞清雅又含蓄,如一副古画掩映在格纹木窗之后。今年,我又来到这扇窗前驻足多时。斜光忽明忽暗,香气左进右出,极古寂的静美在岁月中流淌,一如"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的意境。

我忽然很羡慕曾经的主人,能在四季变迁,晨光夕辉中日日享受草木变化带来的园林之美。这一方藏在巷弄中的天地演绎着文人对隐秘天堂的幻想,被造园家精心营造后,它存有世俗的一面,然而山野之趣,主人的情致、文化融于生活的优雅让它同时充满了古典文学气息。 比如 留园的“古木交柯”处,曾经古柏和女贞二者交柯连理,因此得名。每年春分节气,饱满艳红的山茶花与苍劲的松柏相互缠绕,让人不禁联想起另一种形态的“怡红快绿”。

在 苏州 诸多知名园林中,原主人们不约而同地腾出特定的亭室轩榭,用来赏花。沧浪亭主人除了早春在闻妙香室观梅,盛夏会挪步去藕花小榭,就着水意与明月纳凉;留园主人在假山上开辟一处闻木樨香轩,每至仲秋,丹桂盛放,微风徐来,浓香浮动,沁人心脾;网师园内的看松读画轩,听名字便让人向往冬日里的一份松弛与惬意。私以为,游园的人别把它当作公园,我们是去私家花园做客之人,用心欣赏原主人如何打造出可玩、可观、可住又宜动宜静的所在,才乐趣无穷。

春:纷沓而来的花信

园林的花事,一年四季都看不完,在我心中,植物赋予了园林旺盛不绝的生命力。试想面对堆叠而起的假山,如果没有绿意萦绕,那么它只能是石头,不会是峭、岳、岵、峰。 春日 花信带来了迥异的诗情画意,引人赶着去赴约。每隔五到十天,沉寂了一年的花神们纷沓而至,鲜花开得肆意豪放。三月伊始,低垂在水边的迎春花刚揭开序幕,诸园中的玉兰便要衬着高檐与青瓦绽放了。

先去网师园,那边有四株玉兰树,靠近刻有“藻耀高翔”门楼的那株,低垂着硕大馥郁的花朵,随和得能破窗入内,供人亲近。往里走,濯缨水阁东侧的白色玉兰高耸入云,枝叶舒展,衔接起了建筑边界与云冈假山,看客非得仰着头望或登高到假山上才能一窥正容。我最爱露华茶馆后方的二乔玉兰,因为茶馆会在每年春天提供用玉兰花冲泡的“玉兰饮”,芬芳扑鼻。端着一杯玉兰饮坐在树下喝很合时宜。三月是一年中值得展望与思考的月份,我经常一边盘算着当年稿子的选题,一边看着花苞随风飘舞。虽为事业忙,心中却如玉兰一般“ 白玉 挂枝头,无绿也无愁”,忙得坦荡与开心。就算玉兰退场,露华茶馆依旧值得一去,因为另一侧,花团锦簇的芍药接力玉兰,将春的热闹拱手献上。

耦园的玉兰也好。耦园窝在 苏州 古城东部的小新桥巷内,三面临水,前后都有河埠。上了年纪的紫玉兰与 白玉 兰扎根在每一进院落内,成双成对。园主夫妻都爱丹青诗词,平生以恩爱出名,园中有一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仿佛是爱情誓言。玉兰盛放时, 苏州 城内情侣们爱到这儿来约会,拍照。姑苏区婚姻登记处还在耦园设立了服务中心。有次,我为了避开人群,上双照楼内的茶室坐一会,上了二楼,无意中发现满树玉兰,尽敛眼前。坐在我前方的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对着窗外发呆,喝了几盏茶后,她告诉我,每年与她一同来耦园赏玉兰的人不在了,同一张桌子,如今只剩她一人孤独地坐着。

春日 的园林花事除了桃、李、杏、海棠等,不得不提在四月中旬绽放的紫藤。紫藤的美态如累累璎珞般妍丽,仪态万千,花香也宜人,但它花期极短,从抽芽到坠地最多两周。盛放时,如雾的紫色爬满藤架,如梦似幻。它也是园林常客,拙政园、网师园、留园、 狮子 林、艺圃、西园寺中的紫藤各有美态。其中最有名的一株是嘉靖十一年,文徵明为庆贺王献臣 新建 成的拙政园而在园中亲手种下的紫藤。王献臣在官场失意后,退隐老家 苏州 ,自嘲不通政治,将园子取名为“拙政园”。 江南 大才子文徵明与他交情颇深,不但参与建园,还两次将拙政园无双的景色绘成画册,从此拙政园名声大噪。拙政园的归属权短暂得和紫藤花期一般,传说他死后,儿子一夜豪赌输了园子,其实就算没有那场赌局,拙政园很快也会被对它虎视眈眈的人夺去。

风雨飘摇中,拙政园曾一分为三,又几经分分合合,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李秀成把一部分园子据为己有,文徵明种下的那棵古紫藤便在其中。时光荏苒,快五百年了,历史的书页不知道翻篇了多少,那棵紫藤居然还健在!花季,每当我排队进拙政园时,抬头便能看到它用深深浅浅的紫色覆盖着忠王府与 苏州 博物馆的外墙边,灿若烟霞,韶华依然。

夏:浓荫、水意与荷

到了夏天,文人在园中的乐趣大多与水相关。除了去水榭看晨间的藕花,还爱临窗听芭蕉夜雨。造园巨作《园冶》中有好多关于芭蕉的美句,我很喜欢“窗虚蕉影玲珑”。拙政园内的听雨轩庭院内种满了芭蕉,夏天能将花窗沁满绿意,满室生凉。文徵明这样写园内的一槛芭蕉:“新蕉十尺强,得雨净如沐。不嫌粉堵高,雅称朱栏曲。”在园林美学中,粉墙为画纸,花木投射在墙上的剪影浓淡相宜,是一幅意境高远的水墨画。

佛经将芭蕉喻为空虚无实体之物,这种自由如同思想,没有疆界,暗合士族文人的隐士思维,于是园林中的芭蕉代表隐逸的态度。主人们最爱在书房窗前种齐墙的芭蕉,还给它起个雅号“绿天”。暑气逼人时,长又阔的芭蕉叶将白日的烈阳遮蔽,浓荫使双目清凉。若有夜雨,芭蕉懂人的听觉。明快爽利的雨打芭蕉声帮着窗内人理清千头万绪,适合“幽人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红楼梦》中,探春住在大观园内的秋爽斋,斋内遍种芭蕉与梧桐。她便自称自己为“蕉下客”。

荷花盛开时,沧浪亭内的一池绿水中满是荷花、荷叶与莲蓬。我观荷爱去沧浪亭因为它拥有 苏州 园林中少见的活水。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祐之池馆,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相比 苏州 其它园林的精巧华丽,不加雕饰沧浪亭营造得最为古朴,也更接近自然。门外流淌着蜿蜒的河流,主人巧妙地借水入园。听常去的老人说,观荷时得沿着临池长廊走起来。曲廊壁上的108扇漏窗每一扇都不一样。东方美学讲究含蓄,漏窗的半遮半掩既对外挡住了园内的苍山流水,又以隐约可见的姿态引起墙外人的好奇。我常在夕阳时分行走在长廊上,回头看,光影迷离斑驳,将其中一扇漏窗打得金光透亮,仿佛能穿去另一个时空。

秋:橙黄橘绿正当时

当残荷摧枯拉朽时,独属于秋日的橙红橘绿正当时。园林内的树木,不甘心在春夏后渐渐衰败,抢在冬天前展现更为明亮与鲜艳的生命张力。银杏落起叶子来,像下起碎金雨。秋雨潇潇后,鸡爪槭、五角枫、乌桕、黄连木、枫香纷纷换上热烈的色彩。 苏州 四 大名 园之一的 狮子 林内遍布加假山,石头的颜色寡淡,并不出彩,秋意为它添了层林尽染的氛围。名字借鉴于“ 狮子 吼”的园林,最早是僧众参禅悟道的地方。之后几经兴衰变化,从寺到园、增加住宅,园林主人将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一座座奇石造型宛若 狮子 ,与名字极为契合。

秋日,入园处的燕誉堂内放满缤纷菊花, 狮子 林每年都会选送参赛的名贵菊花供人欣赏。湖中的奇石本来洞壑幽深,布满曲径,就连下 江南 的乾隆皇帝到此也左绕右转,迷失方向。有爱园人嫌它叠石零乱堆砌,缺乏天然意境。但在秋日,彩叶缤纷,水波漪漾,消减了湖石假山的密集,衬托了一份灵动和轻巧。

另一处到了秋日就大变样的园林是环 秀山 庄。它同样以假山闻名,面积小巧,旅人转一圈便能尽收全貌。在这样的小园子里,叠山大师戈裕良在园内正中心叠起高七米的假山,有大山雄浑的气势。大师运用虚实对比,打造出了峡谷、石洞、石桥等景观,它是我在 苏州 所有园林中,最天真耐看的一座叠石山。十一月,假山旁环绕着橙红橘绿的枫树,将岭的迤缓、峰的陡峭、崖的险峻、谷的幽远打造成一幅宛若天成的秋山行旅图。

冬:无雪却有蜡梅香

苏州 的冬天很少下雪,花草树木大多在休养生息,但在隆冬逛园子却一点也不无聊,香花蔼清芬,空气中处处弥散着蜡梅的冷香。山茶打起花苞,粉墙竹影婆娑,松柏依旧翠绿,堂前桌上摆放着兰花与水仙——也是香的。 冬日蜡梅与初春梅花并不属于同个植物科系。蜡梅属于蜡梅属的灌木植物,梅花是蔷薇科杏属的小乔木或灌木。蜡梅的花瓣在枝头开得娇娇嫩嫩,黄灿灿的花瓣有着被蜜蜡刷过的 光泽 。我总觉得它的香气有着无声无息的侵略性,它们飞过花窗、隔扇、月洞门、让人从很远处就能知晓蜡梅的存在。

宋人说:“蜡梅为寒客”, 苏州 的文人也喜欢它自带孤冷气质,仿佛是出尘的高士。有人问我, 江南 园林中, 扬州 的园子也出名,为何我独爱 苏州 园林?我斜着头思索再三,偏执地认为 扬州 园林多为阔绰的盐商所建,它们造价高昂,气派奢靡,提供了与官员、贵族打交道的场所。沾染了主人的野心后,园林变得世俗,少了闲云野鹤的淡然。而 苏州 园林多为退隐的文人所建,他们看透了世间的混沌,怀着受过伤却不失希望的心情打造出避世的山野。东方人的疗愈之所就是大自然。主人们不遗余力在住宅中还原自然,细节到沿着门槛的台阶都要做成曲线波浪状,取名为“踏浪”。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如蜡梅一般,哪怕深处人生的寒冬中,也能传递缕缕优雅的香气。

若在 苏州 园林中走一遭春夏秋冬,谁还能说草木无情?曹雪芹笔下的大部分故事,在大观园内发生。那些女孩子的性格大多于园内的植物映衬。爱流泪的黛玉,她的潇湘馆内种着留着泪痕的潇湘竹,洒脱直爽的湘云醉卧芍药裀,常年吃冷香丸的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内遍种芬芳的香草。仿佛只有了解了人与植物不可分割的联系,才能顿悟园林的精彩之处。

蝶花飞雪行小令:文字中的大乐趣

旅人游园时,从建筑美学、空间布局的角度能得到视觉的快乐,建议多停留一刻,看一下园林中的字。那些如诗如画的文字如像长了翅膀一般在心里飞翔,衍生出无穷无尽关于意境的想象。高悬于门洞、匾额、楹联的文字于 苏州 园林来说是灵魂,也是无尽的古典文学宝藏。红楼梦第十七回,接驾元春省亲的大观园刚落成,贾政带领一众清客巡视,遇到贾宝玉时,命他同行并为园内各处景色命名和提对联。这个章节是我少年时对园林与文字紧密关系的第一次了解。 中国 人的园林,哪怕营造得再鬼斧神工,缺了文字,只是半成品。宝玉游园时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名字与诗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是“沁芳”。一汪池水,活泼泼的,浸润着落花的香气,让水也充满芳香。通过两个字,表达落花流水的视觉与听觉,还有嗅觉的引导,十分了不起。后来当我在艺圃的一株临水梅树下,看到一夜北风后,大朵大朵的梅花掉落在湖石与水面上时,不禁感叹:“这就是宝玉眼中的沁芳吧!”

藏在古城西边的艺圃不好找,我第一次去时从阊门进入,穿过弯弯绕绕的狭窄弄堂,抵达文衙弄后又问几个居民才看到它低调的大门。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一度是艺圃的主人,他与造园家弟弟文震亨在园林中心开凿了“方广而弥漫”的水池,遍种深深古木。我本以为拥有如此开阔水面的园景很容易一览无余,然而进园后,爬满墙头的蔷薇枝蔓遮阴蔽日,人转过翠障后,视线才豁然开朗。

我最爱坐在艺圃东南角的“乳鱼亭”内。亭子四面敞空,对着水面的一面设有美人靠。闲坐在此时,总能看到一尾尾幼鱼穿梭在水中。晴日里,太阳倒映在池中,鱼儿们争先恐后地追着光嬉戏,下雨时,点滴涟漪徜徉在水中,鱼儿们忽上忽下地和我捉迷藏。小巧的明代古亭果然十分适合观鱼,名字中的“乳”字让我莫名喜欢。试想如果古人题字为“幼鱼亭”或“小鱼亭”,哪有这番活泼可爱又亲切可人的气质。

品嚼园林中的文字就像在欣赏古典文学,每当我看不懂造景的寓意时,便会去求助提在周边的字,它们总能给我答案。某次,我在建于清朝末年的怡园,展开一场文字游园。“怡”取自怡然自得,有欢喜的意思。光绪年间,园主顾文彬写给儿子的信里说道:“我已取定怡园两字,在我则可自怡,在汝则为怡亲”。我走进怡园,看着肥猫懒洋洋地趴在草丛中,鸟儿在枝丫上婉转咿啾,会告诉自己,要怀揣着舒朗的心情游园,方对得起主人的用意。

品嚼园林中的文字就像在欣赏古典文学,每当我看不懂造景的寓意时,便会去求助提在周边的字,它们总能给我答案。某次,我在建于清朝末年的怡园,展开一场文字游园。“怡”取自怡然自得,有欢喜的意思。光绪年间,园主顾文彬写给儿子的信里说道:“我已取定怡园两字,在我则可自怡,在汝则为怡亲”。我走进怡园,看着肥猫懒洋洋地趴在草丛中,鸟儿在枝丫上婉转咿啾,会告诉自己,要怀揣着舒朗的心情游园,方对得起主人的用意。

去 狮子 林游玩,湖心亭中有一处匾额,晴日里,水波荡漾反射在蓝底金字之上,充满流动之美,上面提着乾隆帝御赐的两个字“真趣”。 苏州 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与这个匾额相关,当年乾隆在 狮子 林爬假山,走曲径,玩得很是尽兴,在此亭休息时,觉得视野最好,便想在湖心亭中题字:“真有趣”。随行的文臣倒抽一口冷气:“在禅意园林题大白话为匾额,是对整体的破坏啊。”于是紧急想了个说法:“请万岁爷将‘有’字赐给在下,留下真趣二字。”故事不知真假,是个关于语言的游戏,却从侧面证明清雅的文字对园林是何等重要。

在充满书卷气的园林中,有些名字蕴意深邃。留园内矗立着一座国宝级的太湖石,它完美诠释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名为冠云峰。冠云峰北面的冠云楼下有一对楹联:鹤发初生千万寿,庭松应 长子 孙枝。单从字面读,很容易联想到 长寿 与多子,但结合此处三座太湖石“冠云峰”“岫云峰”“瑞云峰”一起品味,寓意不止如此。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海上有仙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从海面徐徐升起的光芒被称为瑞云。岫云是从山洞中升腾而起的云雾。冠云意为在群峰之冠腾云驾雾。有次在 无锡 , 江南 园林专家金石声老师同我说过:“古人相信太湖石里住着神仙,所以将它放在园林中,有仙山的隐喻。”我当时只是当做吉光片羽的信息听过,如今当我读这三座太湖石的名字,才彻底理解文人通过太湖石虚虚实实的结构,遨游在幻想的世界中,将自家园林当做缥缈的 蓬莱 仙境,那么为何 苏州 园林是隐秘的天堂,就很好理解了。

风月同天,类似的营造思路,对东亚影响深远,不少古代 日本 寺庙庭院中,也会在洁白的沙石上放三座或五座石头代表仙山,用来表达“庭院是非日常的世界”。

林泉入梦意茫茫:与园林主人的隔空对望

当旅行者踏入园林的那一刻,便开始走近原主人的一生。王献臣引用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的一句名言:“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打造了 中国 四 大名 园中的拙政园。网师园的名字源于“渔隐网师画自然”,昭显主人隐居于园林之中的心愿。这些园林中的秘境充满了淡泊名利后回归生活的雅趣,不如跟着造园家的设计走一回,用当代的视角与古代园林主人隔空对望。

拙政园里的小角落

苏州 园林中的小空间各个都精彩,有几处我特别喜欢的,因为站在那儿,仿佛能和园林主人跨时空对话,理解几分他当时的心情。王献臣也许毕生都不会想到,他的归隐造就了 中国 园林的一大典范。清末 苏州 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他当年看园时,胸中丘壑是怎样的?补园的 曲水 转角处有个小轩,游客不经意就会错过。建筑在面朝碧波清池处挖了个扇形的窗洞,窗洞下的空间很小,最多只够两人站立,靠墙放着两张小圆凳。轩的上方,挂着一个黑底匾额,写着五个字“与谁同坐轩”。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如果读过苏轼的《点绛唇·闲倚胡床》便能知晓匾额是个问句,答案早在主人心中。与谁同坐轩充满了浪漫与孤独,也诉说了主人愿与苏轼一般,面对人生起伏,保留着一份漠然与超脱,就算身边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少,至少还有明月与清风可以同坐。

我想到另一个典故“三径友”。王莽专权时, 兖州 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求仲、羊仲便是蒋诩的明月与清风。联想到我自身,小时候身边总是围满了玩伴,在 德国 留学时只要愿意,每天都有派对能开。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难交到知己。曾经的朋友渐渐天各一方,身边知心人三两个,我不得不学会自洽。有时,我会独自去远方旅行,面对水色滟滟生寒,云雾杳霭流玉,森林蓊蔚洇润,远处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不如把它们都当作旅伴,心里便会感到舒畅。

沧浪亭的苍古之情

沧浪亭的立意从苍古之情开启。后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的主人都尊沧浪亭为园林的理想状态。主人苏舜钦在年轻时候有大志向,辅佐范仲淹。然而在一次祭祀活动后的会餐中,因为没有邀请保守派人物,被人暗中设计监视,最后以宴会的费用没有经过正规手续为理由弹劾,最后被逐出京城。他坐船离开京城,漂泊去 苏州 ,在船舱中,望着两岸“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景色,放弃了豪放不羁的作风,开始平静淡泊地亲近自然。沧浪亭的原址在 苏州 文庙附近,今天和文庙就过个马路的距离。苏舜钦看中一处废墟,曾经豪华的贵族庭院历经沧桑后凋零废弃,然而于杂花、修竹之间仍有流动的水源,他便起了修建沧浪亭的心意。

苏州 诸多名园由造园家设计与营造,人工痕迹很明显,只有沧浪亭继承了唐代庭院崇尚自然式山水的理念。别处园林基本取用叠石手法或者收一大块湖石比拟山川,沧浪亭内的山有真土坡与起伏感。我喜欢站在山坡古茶花前上看一汪碧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总有洗净万物与平复心情的魔力。那边景色也好,当夕阳的金光慢慢融化在迥异的花窗内,山茶攀上湖石上低垂绽放,苏舜钦为沧浪亭作的《夏思》最符合我的所见所思:“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曲园:花落春仍在

曲园很小巧,厅堂和花园都谈不上富丽,淡雅的气质一看就是文人园林。主人是俞樾,道光年间的进士,殿试时为了解答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展开的题目,写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花落春仍在”。这句答案改了调性,将本来题目中略带凋零与忧愁的气息直接转为希望与明朗。他得到了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俞樾被罢官后,隐居在 苏州 马医科巷的曲园里做学问和讲学。

我拜访他的老宅子时,看到书斋的斋名叫“春在堂”。是啊!春仍在,他的性情没有变。 苏州 园林虽多为失意文人或退隐官僚的避世地,但园主们并没有选择颓废的生活,还是用文雅的日常开启新的生命。官场生涯的花虽然凋零了,生命的春天还在。 苏州 老街与园林遍种木香,四月底开花时宛若瀑布,沿着粉墙黛瓦汹涌而下。春尽,掉落满地的木香花荼蘼似雪,代表花事已了。每年这时候,我便爱去曲园,看看“春在堂”,便觉得一年接下来的日子,依然可期。

夜游网师园之游园惊梦

寻常园林大约从四点半开始清场,就算再留恋也得离开。网师园率先对外开放夜游项目,夜游与白日游园极为不同,管理者特的设计了一套 苏州 传统演出,它们分散在网师园的厅堂、花园、水榭上。冷月夜,竹林中漏下月光,疏疏如残雪,木樨香飘 九里 ,烘得露浓花气清。 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动线曲折。我在白日观园时并未感受到网师园如此曲径通幽。动线像一条串起珍珠的鱼线,连起万卷堂内悠扬的古琴弹奏、梯云室内软糯的 苏州 评弹,集虚斋里婉约的古典舞姿,殿春簃外袅袅的 江南 乐曲——琵琶演奏者冷泉亭中在将琵琶弹得“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侧紫薇树下,低鸣的箫声与其合奏,说不尽的情思与风流。

最令我享受的,是夜游动线上最后一场表演。沿着殿春簃往前走,风到月来亭静立在彩霞池畔,我倚靠着美人靠坐下,只听到一段昆曲跨过碧波,随着清风荡漾进风到月来亭。水岸对面,悬挂在濯缨水阁的灯笼一只只被点亮,两抹绰约的身影缓缓踱步而来,实景昆曲在园林中上演。演出的曲目是闻名遐迩的《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从远处的水阁飘出时,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与恍惚,好像跨过了时间的门槛,来到了汤显祖的戏折子中。

网师园的主人以在山水中闲散捕鱼的意愿打造了归隐空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常思考园林有什么魅力让文人坚信它便是归隐地?在黑暗里走网师园,路途显得更长更迤逦,这是一种文学手法来打造视界。许多 中国 的老宅,用“开间”表达横向距离,“进”表达纵向。从正门往里走,路过厅堂时,我发现所有的空间都是板正的。一如整个世界赋予人们的规则、法度、道德尺度,羞耻感等。然而园林是曲线的,有包容万物的水,有四季盛放的花,让人一进去便感到放松,仿佛所有的规则可以先稍稍放下,将人性中的闲散、情感、困惑放在台面上,由园林来负责包容与治愈。

《红楼梦》中有园林,《牡丹亭》中也有园林,通过阅读很容易知晓作者将少男少女们无拘无束地安排在园林中,去发生一些青春期的情感故事。所有关于人性的自然规律,随着园林中的百花盛放而觉醒,这个空间提供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治愈,还有保护。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