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河山(二)|信美青州,千年微笑,一座博物馆惊艳一座城
《尚书·禹贡》禹别 九州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海岱惟 青州 。
作为古 九州 之一,它并不像 冀州 、雍州、 徐州 那般有名,似乎在浩瀚的历史中永远地沉沦。如今这个名字正低调地安放在齐鲁大地的一座小城上,更令人魂牵梦萦的,是这里出土的、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的龙兴寺佛造像。
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对这一抹笑,我已期待太久。
(一)青州造像|静谧中的光明,永恒的微笑
当西来的梵像落地中华,苍海沧田,日月轮转。千年前斧凿声声,雕刻出至美的佛陀形象,把他定格在时光的深处。随着 青州 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这处动人的东方古州,以全新的面貌又一次惊艳人间。
1996年10月,在 山东 青州 龙兴寺遗址北部发掘出北宋末年或金朝早期佛教造像窖藏一处。清理后出土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各类佛教造像600余尊,年代最早的是北魏 永安 二年(529年),最晚的是北宋初年,而以北魏、东魏、北齐3个朝代的佛像数量最多。
这批造像大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彩绘颜色,使用了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部分造像躯体或衣饰上甚至有人物故事画面。 青州 龙兴寺遗址出土造像数量之大、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
这一发现立即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后又被列入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方学者誉之为“改写东方艺术史及世界美术史的, 中国 20世纪最重要的佛教考古发现”。
青州 龙兴寺创始于南朝刘宋,历北魏、东魏时期的发展,唐宋是鼎盛时期,而于明代洪武年间湮灭。这里出土的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与四世纪至六世纪十六国、北魏时期 新疆 、凉州和云冈模式明显不同,虽与 龙门 石窟造像艺术风格接近,但形成了独特的“ 青州 风格”。
动荡的乱世里,民族融合,思想碰撞,人们转将对和谐安定的期盼,融入一尊尊佛教造像的雕凿之中,碰撞出独一无二的佛教艺术。
青州 造像在造型风格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魏、东魏时期的背屏式造像碑,另一类是北齐时期单体圆雕佛、 菩萨 像。
第一类背屏式造像碑通常做成尖拱形,象征佛陀身体放出的光焰。古代的工匠造碑之时将尖拱翘起,碑体内凹,外形看去状似扁舟,故而俗称舟形背光。佛的舟形背光像屏风一样高大,将立佛和二胁侍 菩萨 统摄成一体。尖拱处对称地刻着演奏乐器和托塔的飞天,他们飘举的天衣帔帛则被巧妙地组织成缭绕的火焰纹。
造像碑的主体是一佛二 菩萨 的雕像。其中佛像沿袭了北魏孝文帝改制后的中原造像传统,以面相上的“秀骨清像”与服饰上的“褒衣博带”为主要特色。
佛像发髻高而显,有的是螺纹,有的是圆涡纹,有的是波浪纹。佛像面部是方形,眉毛弯弯,眼睛微睁。里面穿着僧祇支,外面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裾微微向外展开。 菩萨 像雕饰华丽,宽披帛沿胸侧下垂,在腹下交叉或穿环,裙上多有密褶。
龙的形象在佛教造像上早有出现,但在背屏式造像上,翔龙与莲花的巧妙结合却是 青州 佛教造像特有的风貌。 青州 的工匠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翔 龙口 衔莲花的造像形式,既有 印度 佛教以天龙护持佛法的原意,又有以龙为祥瑞的寓意。
从东魏到北齐,古 青州 地区的造像风格骤变,佛教造像不再注重外在装饰,而更注重人物形体和内心佛性的表现。造像面部祥和愉悦、安静慈祥,衣饰薄衣贴体,其中单体圆雕佛像简洁光素,被称为“曹衣出水”样式。
佛的头部一般雕作低平的肉髻,面圆额平,五官较集中,鼻 梁平 直,颧骨较高,眼微睁,面相丰颐,表情宁静安详。头发装饰刻作螺旋形,酷似一颗颗的田螺,故被称为螺发式佛像。佛像肩膀宽而腰肢细,身躯结实,浑圆如柱。
单体的 菩萨 像比例合度,外形轮廓优美而简练。头带花冠,精巧而华丽。项身佩饰的花绳璎珞和腰际间用连珠纹摩尼宝相花作装饰的绅带,雕刻繁缛细巧。天衣帔帛、薄衣裙带的浅刻线条使 菩萨 修长挺拔的身姿得以突显,华美端庄成为单体 菩萨 立像的典型特征。
这类单体圆雕的佛、 菩萨 像,在造像风格上完全不同于背屏式造像碑,是在北齐时出现的新样式,这与当时滞留在北齐境内的西域胡人和来自天竺的沙门、信士大有关联。
北齐统治者出身 北镇 ,以鲜卑自居,身染胡俗,对于来自西域的胡人伎艺极为宠幸。当时西域的龟兹、粟特佛教盛行,胡人信佛者居多,他们将其供奉的佛像样式带入齐境。其中,有一位擅长佛画的曹仲达,其画法被称为“曹衣出水”,其特点为“体稠叠而衣服紧密”,而这正是 青州 北齐薄衣叠褶的佛像样式。
“通体彩绘”是 青州 北齐佛造像的另一重要特点。这些彩绘在平滑的石面上直接画成,在框格内画出佛像、僧人、胡商等,有的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同时,对衣纹、肌体分别贴金彩绘,雕塑与赋彩结合得非常巧妙,其装饰技法和艺术效果独树一帜。
青州 造像的美,只要一眼,便是永生难忘。毫无疑问,这是神秘东方最美的微笑,无论你是否信仰它,当你抬头凝望,都会被它纯净的笑容深深打动。
他澄澈、宁静,脸上带着洞察一切的神情,微微扬起的嘴角透露出无限的悲悯与哀伤。一千五百年过去了,那些注视过他的人都已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也有人见证了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
深藏于他周身的破碎和裂痕是他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印记,见证着人类在苦难中艰难前行。他仿佛在说:我们都曾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却可以微笑着走向永恒。
(二)青州物语|一座博物馆惊艳一座城
青州 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馆中的唯一一家县级博物馆,宝藏十足。馆藏有唯一存世的科举考试状元卷,一块目前国内唯一刻有汉字的汉代大型馆藏玉璧,还有一窖精美佛像—— 青州 龙兴寺佛教造像。
修葺一新的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立刻成为 山东 最火爆的文博目的地之一。友情提醒前往参观的童靴:记得提前在官方公众号进行参观预约,尤其是大型节假日期间,名额有限,一票难求。
我逛博物馆的风格一向是“开门进,闭馆出”的断腿模式,鉴于 青州 博物馆如此有料,参观路线建议是进门直冲四楼“ 青州 微笑---龙兴寺造像”展厅,然后再依次游览“ 青州 历史陈列”、“石载千秋--- 青州 石刻”、“汉梦华章---香山汉墓”、“瓷韫风华---馆藏瓷器”等系列常设展览。
十大馆藏精品
NO.1 龙山文化线刻陶拍·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时期在陶器上刻画图案极为罕见,为国家一级文物,呈倒立圆锥形,主要是用来拍打器物表面使其更加工整美观。
NO.2 亚醜铜钺·商
龇个大牙的上古表情包穿越千年而来,这组造型别致的青铜钺共有两件,出土于 青州 苏埠屯商代大墓,另一件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 山东 博物馆。
NO.3 裸体玉人·战国
这组玉人脑袋硕大,脖子短粗,身体肥胖,看起来憨态可掬,生殖器刻画明显,推测是古人为祈求子孙 繁昌 、人丁兴旺用的祭祀法器,属国家一级文物。
NO.4 金环首·战国
金环首应为剑或刀等青铜器的环首部分,长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以便于嵌入器身。整体略呈椭圆形,为卷曲成环的异兽形象,兽头长有锥状犄角,狭长的耳朵,前部为极度夸张弯曲成环形的勾喙状鹰嘴,耳后有卷曲状纹饰,似翅膀,与前腿的兽蹄相连,身上刻出细细的绒毛。该异兽形象与草原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颇为相似,有专家认为这件金环首带有强烈的草原文化即斯基泰艺术风格。
NO.5 宜子孙玉璧·汉
白玉 质,间有墨色,玉质温润,玉材罕见。圆形,出廓。璧肉内区饰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纹。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纽,纽**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乃“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吉祥用语。二龙造型均有浓郁的中式风格,气派的S形构图技巧,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姿态优美,充满着动态艺术的韵律美。该块玉璧以体形大,雕技精湛为世人所珍,为汉代玉璧的上乘之作,属国家一级文物,位列 青州 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NO.6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东魏
龙兴寺窖藏最美的 菩萨 造像之一,体态匀称,身体修长,头戴贴金宝冠,宝缯下垂至肩,黑发顺肩而下,在肩部饰两个贴金圆形物,面相圆润,慈祥。双臂缺失,颈佩贴金项饰,饰帔帛、璎珞,着百褶长裙,腰间束带打结,长裙曳地,裙褶对称,上施红、蓝、绿三色,跣足立于莲台上。
NO.7 贴金彩绘思惟菩萨像·北齐
菩萨 头戴贴金宝冠,宝缯垂肩,面相圆润、清秀,微含笑意。袒上身,颈佩贴金项圈,下着贴体红色长裙,半跏趺坐于束腰藤座上。座下雕一飞龙,口衔莲茎、莲叶、莲蕾和莲蓬组成的小莲台将 菩萨 左脚托起,整体造型优雅沉静,唯美动人。
NO.8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元
“青花”这种釉色不出奇,“玉壶春瓶”的器型也很常见,但是一座县级博物馆收藏有元青花,还不止一件,就很了不起了!器身画面层次清楚,纹饰上下分7层,游龙翻腾其中,釉质细腻莹润,胎体坚致细密,造型精致美观。
NO.9 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写在长卷最显眼的位置,这卷字迹工整的优雅楷书就是公元1598年年仅25岁的 青州 考生赵秉忠参加殿试的答卷。这件珍贵的文物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海内外孤本,位列 青州 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NO.10 白釉褐彩蛙型花盆·清
花盆采用了正要向前捕食的青蛙造型,前立后蹲,头背宽扁,略呈三角形,头顶两侧眼帘下,有一对圆而突出的眼睛,仰头警觉地目视前方,扁长的大嘴微闭,鼻孔用圆形镂孔勾画,脊背中空,边沿呈八角形,通体施乳白色釉,仅下巴无釉,眼珠点以褐彩,造型逼真,蛙身上的小疙瘩,似一颗颗珍珠,釉色晶亮。
(三)青州风云|信美东方第一州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大文豪苏辙的诗给古 青州 作了全面而中肯的概括。在海岱间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类世代相传,文化绵延不息。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化、区域性、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处于海岱间的古 青州 地区是这满天星斗中的耀眼明星。苏秉琦先生曾有“弥淄流域的典型遗址,看来以 青州 为中心自称一区系”的论述,这里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
商代末年,生活在 岐山 下的周部落兴起,建立周朝。为巩固对东方的统治,辅佐武王立下战功的姜尚被封到齐,建立齐国, 青州 成为齐国的腹地。姜尚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一统天下。原齐国故地被划分为五个郡,今 青州 市境内大部属临淄郡管辖。汉承秦制,在 青州 境内增设封国,领土大部分归齐国所辖。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 青州 刺史部设立,随着其权利的增大,至东汉时期刺史部逐步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后部改称州, 青州 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曹魏、两晋、南燕、北齐等十几个政权先后统治 青州 ,给 青州 带来了空前的民族融合, 青州 文化特色愈显明晰。名动四海的“龙兴寺佛造像窖藏”就是这一时期的完美写照,是古 青州 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历史遗存。
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保留 青州 ,有时改称 北海 郡,同时设总管府,总揽军事。 青州 总管府、 青州 、 北海 郡的治所均在 东阳 城。唐上元二年(761),设平卢淄青节度使,驻 青州 ,自此至五代时期, 青州 为平卢淄青镇所辖。
北宋建立后,在全国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太宗至道三年(997)设京东路,治 青州 。神宗七年(1074),进一步划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东路治 青州 。此后, 青州 先后为金代 山东 东路、元代 山东 东西道宣慰使司、益都路总管府治所。 青州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成为海岱间的大都会。
明初设 山东 行省,治 青州 。洪武九年(1376),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治所移 济南 ,保留 青州 府成为二级行政区。朱元璋为了巩固集权统治,建立了同姓诸王分封制度, 青州 作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 青州 ,前两位因参与谋反被诛,衡王在 青州 传六世七王,直至明亡。清代雍正八年(1730),在 南阳 城北新筑八旗驻 防城 ,称“北城”,大批满族同胞融入 青州 , 青州 进一步成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地方。
二千三百年建城史,一千六百年 山东 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的特殊地位,孕育了 青州 厚重的历史风韵。陶渊明说“应问 青州 ,造化钟神秀”,杜甫说“ 青州 山色翠,江涛声似鼓”,白居易说“ 青州 城里儿童笑,校场南头卖酒家”,诗画里的 青州 是如此的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1 范公亭公园
青州 灵气所钟,风雅云集,诸多历史名流都曾与 青州 结下不解之缘。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人曾先后来 青州 做官,给 青州 留下了不少历史古迹和精彩的故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曲脍炙人口的如梦令,是一代才女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 青州 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流露出的闲适、超然、快活、惬意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也是李清照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这些古人与 青州 的奇妙缘分如今都可在范公亭公园内一觅踪迹。范公亭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清顺治年间,后逐步扩建为市民公园,楼台参差,湖水潋滟,曲径通幽,得趣天然,深受本地人喜爱。内部建筑包括李清照故居、三贤祠、洋 溪湖 、 永济 桥墩和满心亭等景致,央视版《西游记》计收猪八戒也曾在此取景拍摄。
2 古城印象
青州 的城建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自西汉初年始,便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 东阳 城、 南阳 城、东关圩子城、满洲驻防旗城等六座古城池,作为整个 山东 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1600多年。
青州 古城城建格局完整,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山、水、城一体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城内街巷肌理完好,呈南北十字形布局,两万多原住居民完整延续着古 青州 地区的传统文脉。
高大威武的阜财门、被打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深藏于巷子内的明清古民居,标记古城天际线的教堂尖塔、鳞次栉比热闹熙攘的商铺……这扑面而来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古城交融的气息让人有一种穿越之感。
平日低调的 青州 古城,在国庆假期期间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我抵达 青州 的时间正值午后时分,在城墙上俯瞰古城,那汹涌的人流让人望而却步。想要纵享古城的清幽,我选择次日清晨时分趁四下无人开启“特种兵”式的古城之旅。
主街上游人如织,两边几乎被各色小吃餐馆、特产商店全部占据,我甚至从未见过“吃味”如此重的古城。尽管商业气息浓厚,但它并不令人生厌,因为在延伸的支巷中,你仍然可以找到古城本该拥有的那份安逸宁静。
3 城墙记忆
欧阳修笔下的 青州 是“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明代吴斌的《 青州 歌》中也曾写到:“ 青州 高城雄 九州 ,城门天上飞琼楼。羽林兵卫若熊虎,剑戟耀日寒光浮”,由此可见 青州 古城昔日的壮阔雄浑。
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蕉砚录》:城周围十三里零三步,垛口称一千七百七十五,实一千七百七十七。),有 海晏 、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衙署、庙宇、教堂、书院、府邸、公馆、会馆、商号、店铺、票号、镖局等罗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 山东 第一府城”。
如今的古城主入口,即阜财门及城台是按照历史原貌设计复建的。城门高大雄伟,从东西两个方向都有古城墙围绕,游客可以登上城墙俯瞰,古城全貌,一览无余。
东门大街是 青州 古城的主要街道,始建于北魏初期,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街。街内衙署、寺庙、名人府邸、老字号,林林总总,从经济到军事到书院,在这里都有丰厚的遗存。金代 山东 东西路统军司衙署,明初 山东 布政分司衙署、 山东 都指挥使司衙署、 青州 左卫衙署、 青州 府贡院皆设于此街。
4 牌楼大观
青州 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带有纪念性和强烈的装饰风格,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在其他府城是比较少见的。
古城内有记载的牌坊,不少于三十座,不难想象当时 青州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鼎盛的景象。明代, 青州 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于城中,立牌坊多立于城区各街口、各府第附近。
清初, 青州 府 乐安 县文人李象先有文记载:“郡当(万)历、(泰)昌、(天)启、(崇)祯间最盛,同朝为官尚书并仕一时者五、六,仕宦大家不下数十,科第相承,登两榜者百余人。宅第联络,坊表纷纭,山左六郡会未有也。”
2018年修复古城时,由南往北,根据历史原貌复建了七座牌坊:海岱都会、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大学士、柱国坊、大宗伯、 太保 ,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古代 青州 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 青州 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该坊四柱 三门 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四柱 三门 式,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只能走两边的小门。
“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 青州 人石茂华而立。石茂华, 青州 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江玉坤撰联,刘三民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可以说,这两副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
5 西式教堂
位于偶园街698号的天主堂是古城内保留最完好的清代建筑遗存之一,它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天主教传入 中国 ,1879年 法国 传教士在 青州 设立天主教区,并开 始兴 建天主堂。
教堂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可惜后来教堂遭受破坏,今日所见建筑则是1997年在原修女院旧址上重建而成。新教堂坐西向东,朝向 耶路撒冷 ,颇为秀丽壮观。
教堂外观青砖小瓦,飞檐大屋顶,是 中国 传统庙宇和宫殿式建筑风格。而高耸的尖塔、十字形的穹顶则为典型的欧式哥特风格,充分体现了它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