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为何走俏
“有人说,人类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即便身处繁华都市,内心深处也始终保留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向往。的确,越来越多的人在非遗中寻找被遗忘的年味,让文化充盈我们的内心。”
作者| 张忠德 刘旭
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烹制美食……春节前后,各地非遗民俗活动可谓精彩纷呈,从热闹的庙会到活力四射的舞龙舞狮,从精美的剪纸艺术到热闹非凡的社火大戏,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春节画卷。
在消费场景日益多元的今天,传统非遗活动为何能在新春佳节收获超高人气?又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中国人提前收到了一份乙巳新春的“新年贺礼”,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近20个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如今,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到来,让这一传统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随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如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民间非遗活动,每逢新春便迫不及待投身其中,感受独特年味。
那么,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该怎么过呢?文旅部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持续开展了“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非遗贺新春·年画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月18日,2025江西省共赏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在九江市启动。形式多样的年俗活动以及其他非遗项目,让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赣鄱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其实,非遗活动在新春受到热烈欢迎并非偶然,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持续热爱、对年味的执着追寻,以及对独特消费体验的强烈渴望。城市的喧嚣、快节奏的生活、无处不在的压力,让人们身心疲惫。于是,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充满烟火气的非遗活动,期望在新春寻得心灵慰藉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许多家庭在春节期间体验传统剪纸、学习捏面人,共同参与非遗体验活动。长辈也会借此机会向孩子讲述古老传说和传统习俗,寓教于乐,浓厚的家庭氛围也在这一刻悄然升温。
有人说,人类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即便身处繁华都市,内心深处也始终保留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向往。的确,越来越多的人在非遗中寻找被遗忘的年味,让文化充盈我们的内心。
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在各种习俗中寄托着对风调雨顺、阖家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在社交网络上,不少博主打卡非遗展演,用镜头记录着传统非遗的新形式、新表达,让许多年轻人感慨找回了真正的年味。
为何有这么多人新春热衷于参与非遗活动,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去感受年味?
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有网友这样评价非遗活动:“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曾迷失方向,非遗却像一盏明灯,用厚重的文化底蕴告诉我,生活可以如此丰富而有意义。”的确,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新春佳节,这些古老技艺和传统习俗被重新唤醒,让人们在传承与延续中找到文化归属感。
在景德镇,春节期间的陶瓷制作体验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打卡参观。从揉泥、拉坯到彩绘、烧制,游客们体验陶瓷制作,将新年祝福和期许融入其中,领略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年味回归的心灵慰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找回久违的年味,非遗活动恰恰满足了这种心愿。在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中,在喜庆的戏曲唱腔里,在精美的剪纸艺术中,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心灵得到极大慰藉。
“每年大年初一就在村头、场院、各户厅堂表演,年味一下子就回来了,好看得很!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在吉安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村,全堂狮灯传习所里热闹非凡,传承人林文辉身披狮衣、手握狮头,在腾、挪、闪、转间,手把手指导几名95后,让年轻人接过狮灯表演的接力棒,把这一非遗传承下去。
消费升级的全新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非遗活动与新春佳节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从购买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到品尝传统特色美食,再到参与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赣州章贡区的购物商圈内,不少观众被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吸引。从传统的木刻版画、纸雕,到栩栩如生的客家剪纸、特色的客家美食小吃,应有尽有,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商家利用非遗手工艺品的魅力来带动商业消费,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让“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
非遗活动在新春的火爆,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年味的追求。但这份热情如何长久持续?当假期结束,工作压力卷土重来,如何让这份对非遗的热情不被浇灭?
品质提升,夯实文化根基。非遗活动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值得大力支持和引导,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常态化举行非遗活动,积极为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展示舞台;同时注重非遗活动的品质提升,从活动策划、表演质量到商品品质,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关,高质量展示非遗的颜值和内涵。
文化守护,留存乡愁记忆。有人说,非遗的没落导致乡愁无处安放,但与此同时,乡愁的缺失也让非遗传承倍感无力。所以,在传承非遗和留住乡愁记忆的进程中,尤其要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如此,保护好非遗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愁,记得住乡愁才能传承好非遗,也让我们多一分文化定力和理性坚守。
形式创新,激发全新活力。传统非遗的发展既靠传承,也靠创新。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为避免其发展模式同质化、简单化,除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还应利用虚拟现实、直播等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活动更生动有趣、活灵活现,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也可探索将非遗与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更多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当非遗与新春撞个满怀,年味就在此间酝酿、勃发。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期待年味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愈发醇厚,期待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