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到“长红”,“村字号”何以能?
“过去两年,贵州榕江县、台江县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都达到了20%以上的增长。”全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汤越强介绍。
自2022年爆火之后,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仅充实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当地文旅产业吸引流量,创造经济增量,更掀起了一阵阵全国范围内的“村字号”活动浪潮。今年**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怎样深度融合?如何引导健康发展?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针对此话题展开讨论。
要扎根生活,扎根群众
“体育本身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赛事要持续扎根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从中受益,诠释好全民健身的内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提出。
扎根生活即是要扎根群众,扎根当地文化。在台江县,篮球赛原本是在苗族传统节日“吃新节”期间举办的一项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村民自发组织,球场或设在晒谷场,或在学校空地里。时至今日,篮球比赛仍然是当地各种节日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赛前跳芦笙、赛后唱苗歌,热闹非凡。
“乡村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通过当地政府支持,提供一些可以集中展示的场所,或者通过举办比赛,让当地人热情更加高涨;特别是借力旅游宣传推广,让本地文化能够为更多他乡的人所了解,增加本地人的自豪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
“旅游需要‘卷’,但也需要更多的松弛感。当‘泼天’流量来的时候,我接住它,当我不在‘C位’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淡定从容的心态,让乡村文化活动回到日常,为当地老百姓服务。通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后,相信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戴斌补充道。
“既然是群众性的活动,从政府的角度讲,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理念。有所为,就是政府要组织好活动秩序,保障安全问题,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接待能力;有所不为,即不能以政府的行政手段干预赛事,只需要为办好赛事保驾护航。”汤越强说。
立足传统,也要创新演绎
“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要赋予它一定的现代性和时尚感。”戴斌提出。
自媒体的加入,让黔东南深山里的群众体育活动“一朝天下知”。“手机成为农具,流量成为农资,直播成为农活,当成千上万的村民拿起手机实时直播,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一级巡视员蒙爱军在履职一年间,不断挖掘着“流量”背后的密码。
在活动形式上,如何进行创新演绎?还需从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方向着眼。
“‘村字号’文体活动中融入了很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为外地游客增加体验度和满意度,让这些地方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游客的到来又可以带动住宿、餐饮,特别是土特产的销售;再从长期来看,又可以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让当地的农民通过经营民宿获得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让旅游业为文化传承发展赋予市场动能,也让文化为旅游的发展起到筑基培元固魂的作用。”戴斌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棠棣村有“千年兰乡”之称,是远近闻名的花卉特色专业村,拥有上万亩花木基地。“近年来,棠棣村已举办了‘花满棠棣’美丽乡村骑行赛等一系列活动。赛事策划上,在兰花文化节期间举办乡村体育赛事;赛事宣传上,在宣传资料、直播画面中融入花卉元素;赛事配套服务也与花卉苗木产业融合,比如推出了兰花主题餐饮等。”全国****、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介绍。
“为打造品牌赛事,让‘村字号’文体活动更加好看、耐看,日后在运营上,活动组织方要树立起向专业化靠拢的意识。”鲍明晓提出。
体育活动的外交属性,也让村里的文体活动日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尝试拓展‘村字号’活动影响力。比如村超的赛季传统是,上半年本地球队进行一轮轮小组赛,到下半年就进行邀请赛,邀请其他省份球队感受乡风民俗,去年还组织举办了村超‘一带一路’国际友谊赛。”蒙爱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