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盈亏之谜:网约车平台之王为何无法盈利?
滴滴近日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呈现出一幅耐人寻味的财务画面:
单季交易量高达42.66亿笔,合并报表收入达到529亿元人民币,但净亏损仍达13亿元。作为中国网约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滴滴的财报向投资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家公司是真的不具备盈利能力,抑或只是尚未找到盈利节奏?
同时间,滴滴的全球对手Uber却实现了显著盈利,进一步突显了双方之间的差距。本文将解构财报数据,并延伸观察聚合打车模式的发展机会,尝试为这场网约车新博弈找出未来的转折点。
01
如果Uber是典范
滴滴还差了什么?
是赛道的问题还是车手的问题?一季超过40亿次的交易量(用车订单数),还不能盈利?但从滴滴的全球同业Uber来看,就是另一番风景。
从交易量来看,Uber在规模上明显居于劣势:Q4总订单数30.7亿笔,远低于滴滴的42.6亿笔,滴滴即使仅计中国境内(32.5亿笔)产量,也已超越Uber全球数据。然而,在收入与盈利表现上,两者却出现了明显反差。
Uber第四季总交易额为442亿美元,约合3,210亿元人民币,是滴滴的1,032亿元人民币的三倍有余。平均佣金率方面,Uber达到27.0%,而滴滴仅为18.5%。在这两项差异驱动下,Uber取得119.6亿美元(约86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是滴滴平台收入的3.5倍。
即便将滴滴合并报表中“核心平台”以外业务都纳入比较,其Q4总收入529亿元人民币,仍仅达Uber同期收入的64%。换言之,Uber以较少的订单数量,创造出更多的收入,背后所反映的,不只是单价与佣金结构的不同,更揭示了两家公司在业务模型上的本质差异。
02
盈利关键
客单价、佣金率与司机激励的再平衡
造成滴滴与Uber获利能力差异的主因,归根结底在于三个层面:
1.客单价:中国用户平均付费较低,客单价远不及欧美市场;
2.佣金率:滴滴为平衡司机收入与政策压力,Take Rate相对境外同业明显偏低;
3.司机补贴:平台对司机仍提供一定激励,进一步压缩平台利润空间。
而这三者的改善空间,将决定滴滴能否从一家高交易量公司,转化为高收入/高盈利平台。
03
短期有盈亏之忧
长期藏转型之机
海择资本认为,尽管仍处亏损状态,滴滴的运营效率已逐步展现。根据财报,滴滴在运营支持、营销与研发方面的费用率,分别仅为收入的4.0%、6.1%与4.0%,显著低于Uber与Grab等国际同业。
这显示出一个新趋势:当前网约车技术已趋于成熟、资本市场氛围已不鼓励激进补贴,既不像过去必须有大额技术投入,也跳脱了营销补贴的价格战怪圈。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滴滴的机会可从三个时间维度切入:
04
聚合打车
新的衍生赛道与机会
在关注滴滴能否模仿Uber之外,我们可以关注另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趋势:整合“多平台”与“多运力”的聚合打车平台。
中国的聚合打车已经很成熟,日交易量最大有在500至1,000万单区间的服务商(见附图),主要流量入口如高德(地图)、腾讯(社交)、百度、美团(生活服务)、支付宝(电商)、哈啰(出行)、携程(旅游)、抖音(短视频)…,都建立了聚合打车平台,强调低佣金、多运力、多平台。这些平台本身不自营车队,而是整合多家运力与服务商,建立覆盖更广的叫车生态。
这股趋势也逐渐向海外扩散,亚洲各区也开始了“类聚合”的演化:
整体来看,未来如同中国走向更完整聚合用车服务也不奇怪。
滴滴作为中国交易量最大的出行平台,其收入结构与盈利能力尚有优化空间;但从费用控制、未来增长动能看,其在境内外与新型聚合平台的竞争与合流,是值得持续观察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