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居大理的年轻人,半年后逃回了广州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4A广告公司。
职场pua、严格的等级制度把我搞得身心俱疲。
在坚持一年后,我毅然选择了裸辞。辞职的第三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大理,就像是一场逃难,好像找到了一个逃生口。
在大理的办公室
起初,我来到大理是有工作的——动物保护组织的传播实习生,没有工资,只有每个月一千块钱的房补。
刚开始的生活确实无忧无虑,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内耗、下班和周末就跟朋友们去探索各种小店、去洱海边散步喝酒、去各种有趣的集市闲逛。
探索有趣的小店
但仅仅两个多月后,我就发现自己的存款所剩无几。
于是我开始干起自己在大学时的老本行——自由撰稿人。这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做的副业,以前每个月收入数千元不等。我盘算着,不上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文章,是不是光靠这个就能养活自己?
可是全职做自由撰稿人的稿件邀约数量并不稳定,尤其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写手,对行业了解并不深,所获得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整整一个月,我靠兼职在社交媒体上写稿的收入只有2000多块,甚至无法支撑在大理的房租和生活费。
当然,我不是没想过做其他工作,打开招聘软件,定位到大理,才发现与我相匹配的工作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找到个花店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也被通知已有了合适人选。
于是,我开始见工作就投,饭店服务员、摄影助理、研学领队...可谓五花八门。
在我一次又一次狂热自荐后,不是被说学历太高用不起,就是说我不会他们所需要的技能。
同时,我也试着跟很多来大理旅居的人一样,开始做自媒体。但是一连几个月,访问量惨淡,迫于生计只能暂时放弃。
后来我明白,如果想要在大理生活,就一定不能指望着“找工作”这条路。
除去旅行经济不说,大理的工作几乎都是偏蓝领的,如果想在大理找个满意的工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理并不是什么乌托邦,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西南边陲小镇,承载不了太多人避世的幻想。
可是,如果不上班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能在大理长期生活下去的大概有这么五种人:
(一)开店
民宿、饭店、特色小店.....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来了大理就离不开吃住行,大理古城周边凡是有平地的地方,都是民宿客栈,大大小小几万家,去年一年就新增了几千家。饭店、和特色小店的数量虽然没有像民宿那么夸张,但也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
(二)旅游相关职业
导游、司机、摄影师、研学领队......
这些职业门槛低,但工作机会还是挺多的,收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稳定,干得好的年入数十万不成问题,干得不好的就会和我一样陷入吃饭难题。
(三)摆摊
跟我们平时的理解有所不同,大理的摆摊不仅卖小吃、手工艺品,还卖诗、卖聊天、卖哲学、卖情绪......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大理不能卖的。
大理古城人民路、广武路、叶榆路,路两边全是摆摊的,竞争大、单价不高,估计只能勉强维持摊主生计。
(四)自由职业
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游民、自媒体等。
这部分人的工作时间、地点都相对自由,大理只是他们其中的一站。远程办公的这部分数字游民收入相对稳定,不愁吃了这顿没下顿。
(五)财富自由
很多长居大理的人,之前都有一笔不少的存款。
来到大理,在苍山脚下买下一栋别墅,过着半退休的生活。但时间久了再悠闲的生活也会变得无趣,于是他们开始忙碌于各种探索,开农场、办社群...不为赚钱,只为寻找自我价值感。
综上,如何在大理生存下去,在于你有哪些资源、技能可以与大理相结合。
最后,在大理旅居了半年后,我还是回到了久居的大城市。
这一次的旅居经历让我明白,生活的最低要求是吃饭,如果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话,人很大可能就探索不了人生了。找到生活的平衡,其实并不需要逃离北上广。
和很多涌入大理的年轻人一样,我们都有从主流叙事中跳出来的渴望和拉扯。我们被规训着去过所谓稳定的生活,但到了25岁以后,又很明显地感受到,好像活得没有自我。很想在世俗成功和自我认可的成功中寻找一个平衡,然后就活得很拧巴。
龙龛码头日出
其实,不管在大理旅居了多久,有没有留下来都不重要,能在喘不过气的生活里去大理放空一下,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毕竟大部分的人可能并没有勇气,给生活按下一个暂停键。
但需要明白的是,现实生活并非如小红书上一些博主描述的,那样岁月静好,人都是愿意立人设,只把光鲜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其实大部分人过得并不比在大城市生活得好,所以还是要理性对待旅居,填饱肚子再出发。